国科网

2024-06-17 07:16:10  星期一
立足国科融媒,服务先进科技
一文搞懂:AI、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的联系与区别

点赞

0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02日 浏览量:128次 所属栏目:人工智能 发布者:田佳恬

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浪潮中,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ML)与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DL)如同璀璨星辰,引领着信息技术的新浪潮。这三个词汇频繁出现在各种前沿讨论和实际应用中,但对于许多初涉此领域的探索者来说,它们的具体含义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可能仍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

那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张图。

由此可见,深度学习、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三者之间有着层层递进的紧密联系,「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个分支,而「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

何为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是一个笼统且宽泛的概念,它的终极目标即是构建能够模拟、延伸乃至超越人类智能的计算系统。具体应用在以下领域:

  • 图像识别(Image Recognition)是AI的一个重要分支,致力于研究如何使计算机通过视觉传感器获取数据,并基于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以识别图像中的物体、场景、行为等信息,模拟人眼和大脑对视觉信号的认知和理解过程。
  • 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则是让计算机理解和生成人类自然语言的能力,涵盖了诸如文本分类、语义解析、机器翻译等多种任务,力图模拟人类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智能行为。
  • 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 CV)更广义地包含了图像识别,它还涉及到图像分析、视频分析、三维重建等多个方面,旨在让计算机从二维或三维图像中“看见”并理解世界,这是对人类视觉系统的深层次模仿。
  • 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 KG)则是一种结构化的、用于存储和表示实体及其相互间复杂关系的数据模型,它模拟的是人类在认知过程中积累和利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基于已有知识进行推理和学习的过程。

这些看似高端的技术确实都是围绕着“模拟人的智能”这一核心理念展开,只是针对不同的感知维度(如视觉、听觉、思考逻辑等)进行了专项研究与应用开发,共同推动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何为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ML)是AI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让计算机系统基于一些算法从数据中自动“学习”规律和模式,并据此进行预测或决策,从而模拟、延伸和扩展了人类智能。

例如,在训练一个猫识别模型时,机器学习处理的过程如下:

  • 数据预处理:首先,对收集到的大量猫和非猫图片进行预处理,包括缩放尺寸、灰度化、归一化等操作,并将图片转换为特征向量表示,这些特征可能来自于手动设计的特征提取技术,比如Haar-like特征、局部二进制模式(LBP)或其他计算机视觉领域常用的特征描述子。
  • 特征选择与降维:根据问题特点选择关键特征,去除冗余和无关信息,有时还会使用PCA、LDA等降维方法进一步减少特征维度,提高算法效率。
  • 模型训练:接着用预处理过的带有标签的数据集来训练选定的机器学习模型,通过调整模型参数优化模型性能,使得模型能够在给定特征的情况下区分出猫和非猫的图片。
  • 模型评估与验证:训练完成后,使用独立的测试集对模型进行评估,以确保模型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能够准确地应用于未见过的新样本。

常用的10大机器学习算法有:决策树、随机森林、逻辑回归、SVM、朴素贝叶斯、K最近邻算法、K均值算法、Adaboost算法、神经网络、马尔科夫等。

何为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DL)则又是机器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主要依赖于深层神经网络结构来模拟人脑处理信息的方式,并自动从数据中提取复杂的特征表示。

例如,在训练一个猫识别模型时,深度学习处理的过程如下:

(1) 数据预处理与准备:

  • 收集大量的包含猫和非猫图像的数据集,并对其进行清洗、标注,确保每张图片都有对应的标签(如“猫”或“非猫”)。
  • 图像预处理:将所有图像调整为统一大小,进行归一化处理、数据增强等操作。

(2) 模型设计与搭建:

  • 选择深度学习架构,对于图像识别任务,通常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CNN能有效提取图像的局部特征,并通过多层结构进行抽象表示。
  • 构建模型层次,包括卷积层(用于特征提取)、池化层(减少计算量和防止过拟合)、全连接层(对特征进行整合分类)以及可能的批量归一化层、激活函数(如ReLU、sigmoid等)。

(3) 初始化参数与设置超参数:

  • 初始化模型中各层权重和偏置,可以采用随机初始化或者特定初始化策略。
  • 设置学习率、优化器(如SGD、Adam等)、批次大小、训练周期(epoch)等超参数。

(4) 前向传播:

  • 将经过预处理的图像输入到模型中,通过各层的卷积、池化、线性变换等操作,最终得到输出层的预测概率分布,即模型判断输入图片是猫的概率。

(5) 损失函数与反向传播:

  • 使用交叉熵损失函数或者其他适合的损失函数来衡量模型预测结果与真实标签之间的差异。
  • 计算损失后,执行反向传播算法,计算损失关于模型参数的梯度,以便于更新参数。

(6) 优化与参数更新:

  • 利用梯度下降或其他优化算法根据梯度信息调整模型参数,目的是使损失函数最小化。
  • 在每个训练迭代过程中,模型会不断学习和调整参数,逐步提高对猫图像的识别能力。

(7) 验证与评估:

  • 定期在验证集上评估模型性能,监测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以此指导模型训练过程中的超参数调整和早停策略。

(8) 训练完成与测试:

  • 当模型在验证集上的表现趋于稳定或达到预先设定的停止条件时,停止训练。
  • 最后,在独立的测试集上评估模型的泛化能力,确保模型能够有效地对未见过的新样本进行猫的识别。

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的区别

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的区别在于:

1.解决问题的方法

机器学习算法通常依赖于人为设计的特征工程,即根据问题背景知识预先抽取关键特征,然后基于这些特征构建模型并进行优化求解。

深度学习则采取了端到端的学习方式,通过多层非线性变换自动生成高级抽象特征,并且这些特征是在整个训练过程中不断优化得到的,无需手动选择和构造特征,更接近于人类大脑的认知处理方式。

举个例子,如果你要写一个软件让它去识别一辆轿车,如果使用机器学习,你需要人为提取汽车的特征,比如大小和形状等;而如果你使用深度学习,那么人工智能神经网络会自行提取这些特征,不过它需要大量的标识为轿车的图片来进行学习。

2.应用场景

机器学习在指纹识别、特征物体检测等领域的应用基本达到了商业化的要求。

深度学习主要应用于文字识别、人脸技术、语义分析、智能监控等领域。目前在智能硬件、教育、医疗等行业也在快速布局。

3.所需数据量

机器学习算法在小样本情况下也能展现出较好的性能,对于一些简单任务或者特征易于提取的问题,较少的数据即可达到满意效果。

深度学习通常需要大量的标注数据来训练深层神经网络,其优势在于能从原始数据中直接学习复杂的模式和表示,尤其当数据规模增大时,深度学习模型的性能提升更为显著。

4.执行时间

训练阶段,由于深度学习模型的层次更多、参数数量庞大,故训练过程往往较为耗时,需要高性能计算资源的支持,如GPU集群。

相较之下,机器学习算法(尤其是那些轻量级的模型)在训练时间和计算资源需求上通常较小,更适合于快速迭代和实验验证。

分享说明:转发分享请注明出处。

    热点图讯
    最新图讯
    相关图讯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电话
    本网站由国科网运营维护 国科网讯(北京)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10-88516927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石路甲69号院1号楼1层一单元114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66964号-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196565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代理域名注册服务机构:阿里巴巴云计算(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