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又成了!6月的西北,朝阳初升,湛蓝色天空笼罩着茫茫荒原。一道虹光迅疾而起,在天幕划出优美曲线,地面随之爆发出阵阵欢呼——最后一项试验圆满成功。
3年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八部项目团队怀揣领域突破的决心,以超凡毅力、定力与魄力攻坚克难,一次次将“不可能”变为“我能行”,用连战连捷的飞行试验成绩,践行航天人的使命担当。
使命攻坚:骨干集结成破晓的星群
3年前团队组建时,空气里弥漫着破局的焦灼。要在重塑领域格局的窗口期打造先进装备,既要取得技术突破,又要在紧张周期内实现高性能指标。
项目“两总”带头开启集中办公模式,最大程度集智攻关、缩短方案迭代周期。图纸堆成小山的办公室里,设计师马博士与敏哥将数十稿仿真数据磨成方案参数;核心骨干梁工、炜工像齿轮般协调上下游专业,让总体设计方案在反复打磨中成形。
每一份图纸都浸着凌晨的月光,当凝结着设计师心血的总体方案最终通过时,团队已在论证阶段跑完了一场隐形的马拉松。
定力拉力赛:灯火通明里的航天刻度
转入研制阶段,多线并行成了常态,每个人身上的担子又重了几分。
深夜办公室的灯光如同永不熄灭的航标,在夜幕中勾勒出团队的奋斗剪影。技术验证、试验策划、沟通协调、设计优化的长期循环,考验着团队中每位设计师的毅力与专注度:小庄作为外场“常客”,线上沟通时连产品螺丝的扭矩都要逐项确认;被称为“多面手”的敏哥,从飞试数据分析到风沙中调试设备,用“全勤”定义专注。
今年“大考”临近,炜工带着小张、小李和小刘等设计师在总装单位轮岗。他把最苦的夜班留给自己,“这件事我来干”成了攻坚时的定心丸。型号副总钟总白天坐镇指挥,深夜仍奔赴现场与设计师“啃硬骨头”;张总与叶姐调度资源,让每个环节都像精密仪器般咬合。
与此同时,赵工、杨博士带领的软件团队也正与时间赛跑。飞试数据刚传回,后方就启动“白加黑”模式迭代仿真,型号副总陈总、崔总扎根计算一线,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给出决策判断。他们心中“验证覆盖全面,不放过任何疑点”的信念,让代码在千万次运算中趋近完美。
创新挑战赛:跳出舒适区的破局者
“我们拼了!”当产品“瘦身”成为拦路虎,华主任带着团队推翻传统架构,新方案经反复验证后成了设计范本;小董提出的轨迹算法创新,曾因脱离经验遭质疑,敏哥一句“我支持你”让两人熬了上百个通宵,最终在飞行试验中拿下“开门红”。
团队明白,在激烈竞争中,唯有把“细活”做成“绝活”,才能让创新成为破局的利刃。
信念冲刺战:高原风沙里的坚守刻度
成功没有捷径,唯有保持严慎细实的态度,一路向上登攀。为获取充分的试验数据、积累设计经验,团队一年六入高原——
外场试验厂房外,项目团队的大巴总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调度超哥成了驻外常客;每次试验前,钟总都会带头核查每个数据;例会讨论环节,“两总”牵头逐专业分析试验问题、确定改进方向、部署后续安排;会后,小俞、陈工、贝工、小亮、小蒋等成员常讨论到深夜;梁工则在复盘时把工作细化到每个人、每个步骤、每分钟。艰苦的条件没有消磨团队成员的斗志,反而将“严慎细实”刻进了每个人的骨子里。正是他们这种对细节的执着,铸就了试验连战连捷的奇迹。
从方案论证到试验成功,3年时光在戈壁风沙中凝结成勋章。这支团队用汗水浇灌创新,以坚守诠释使命,让“不可能”在一次次试飞中绽放成虹光。正如他们所言:征途上无论鲜花或荆棘,航天人奋进的心永远向着星辰大海。
(董佳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