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自主研制的“鲲龙”AG600大型水陆两栖飞机取得型号合格证,这架凝聚着中国智慧与匠心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从设计框架到核心系统,从发动机到起落架,彰显着国产化的突破与创新。
在为取证而开展的一系列攻坚任务中,起落架摆振试验无疑是“重头戏”。这场试验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AG600能否如期完成适航取证。
无畏风雨 迎难而上
起落架摆振试验,是验证飞机起落架在复杂工况下稳定性的核心科目。试验需在机场跑道上设置特殊激励板,通过飞机滑行时的振动数据,分析起落架在外部冲击和刹车过程中的稳定性,确保其设计满足严苛的适航标准。然而,这项试验对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试飞中心测试团队的协作能力、设备精度乃至天气条件都提出了极高要求。
2024年9月26日凌晨5时,试验场笼罩在初秋的薄雾中。AG600测试主管李长江与组员李期已抵达现场。李期负责观察飞机动态,李长江则需在每次滑行后迅速将记录盘送至数据处理中心。然而,天公偏不作美——试验刚开始,机场便刮起阵风,他们选择留守现场,紧盯现场飞机状态变化。风雨中,两人配合默契,守候着每一次起落。
然而,首次试验的数据却给了团队当头一棒——6个传感器共14个参数出现异常脉冲,数据曲线中高频杂波明显,不符合摆振稳定性要求。此时距离节点仅剩两周。“必须找到问题根源。”李长江的这句话,成了整个团队的信念。
抽丝剥茧 智破难题
振动参数异常是测试领域公认的“疑难杂症”,其成因复杂,可能涉及传感器故障、信号传输干扰、机械结构共振,甚至环境因素的叠加效应。面对这一挑战,测试团队迅速展开“地毯式”排查。
李长江带领团队逐一分析电气原理图,将振动信号的产生、传输、记录全流程拆解为数十个环节,并列出四大潜在故障点:传感器自身精度、采集板卡性能、线缆连接稳定性,以及传感器安装结构问题。然而,更换板卡、重接线缆、校准传感器……一系列常规操作后,异常脉冲依然顽固存在。
“问题或许不在硬件,而在结构设计。”李长江提出一个大胆猜想。团队随即对起落架检测点展开全面检查。果然,在反复观察中,他们发现传感器安装支架紧邻起落架的防扭臂部件——每当飞机滑行时,防扭臂的机械活动会对其产生冲击,导致传感器误读振动信号。
验证猜想的过程同样充满波折。团队模拟了数十种冲击场景,数据显示,存在一种冲击产生的波形与故障数据高度吻合。真相浮出水面:传感器因结构设计缺陷,被动接收了非目标振动信号。
“既然冲击本质是高频振动,能否用低频传感器过滤干扰?”组长的灵光一现,为团队指明了方向。他们连夜设计新型安装支架,更换为对高频信号不敏感的传感器,并在实验中反复验证。最终,新的传感器成功屏蔽了干扰信号,试验数据回归正常。
2024年11月12日,AG600飞机03架机顺利完成第8次摆振试飞。监控屏幕上,振动曲线平滑如镜,再无异常波动。历时两周的鏖战,团队不仅攻克了技术难关,更积累了宝贵的国产化测试经验——从传感器选型到结构优化,每一步都为中国航空测试技术树立了新标杆。
鲲龙腾空 书写新篇
回首AG600的研制历程,测试设备从依赖进口到全机采用国产新一代采集器;参数采集量从百余个跃升至数千个;高速总线技术与智能分析系统的应用,更是让中国测试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AG600的成功取证,离不开无数航空人的默默奉献。未来,AG600将肩负森林灭火、海上救援等重任,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展翅翱翔。正如试飞中心总工程师所言:“每一次故障的解决,都是对技术的突破;每一次试验的成功,都是对信念的坚守。鲲龙之翼,必将载着中国航空人的梦想,飞越重重险阻,抵达世界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