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钟和平
(一)
今年以来,“热堆—快堆—聚变堆”核能发展“三步走”战略稳步推进,各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实现连续安全稳定运行1000天,持续向社会稳定输送清洁电力超370亿度;我国首台第四代百万千瓦商用快堆CFR1000完成初步设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加速聚变能源工程化、商业化进程;ITER项目中国团队再攀高峰……一项项突破的背后,非一日之功,而是中国核工业人在科技创新长征路上的稳扎稳打和步步为营。这深刻启示我们: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需要敢于突破的闯劲、宽容失败的韧劲和久久为功的拼劲!
中国核工业从原子弹到氢弹再到核潜艇,一次又一次创造了人间奇迹。伴随核能“三步走”战略的提出,我们用4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70多年的核电发展道路,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历史反复证明,与其等待观望,不如放手快干。
在能源转型的浪潮中,裹足不前、拒绝创新,才是最大的风险。核能领域的竞争,更是容不得半点迟疑。在关键技术上的持续投入和毫不犹豫的集智攻关,正是中国在这场全球竞赛中赢得主动的关键——
因洞察了核电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风险,我们才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从几乎全面依赖进口的困境中,果断踏上自主化征程。这份不容迟疑的投入,催生了完全自主可控的“华龙一号”,也彻底扭转了受制于人的局面。
面对先进核能技术迭代的窗口期,我们没有驻足观望。自2011年中国实验快堆并网发电这一起点,便持续加大投入,十余年不停步地全力探索。这种只争朝夕的节奏,使我们得以自主掌握大型快堆的全部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并建立起全球最为完整的快堆产业链。
聚变能源是未来能源的终极梦想,更是大国必争的战略高地。深知一步落后、步步受限,我们从2021年新一代“人造太阳”首次放电起,便以高度紧迫感加速突进。凭借着这份抢占先机的决心与“啃硬骨头”的狠劲,才能在短短数年内接连攻克“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15万安培”“100万安培下高约束模式运行”“原子核与电子温度双破亿度”等难题,创下“百万安培亿度H模”运行新纪录,为实现聚变能源的中国引领迈出坚实一步。
这些重大跨越证明,在决定未来能源格局的关键赛道上,一时的迟疑就可能意味着长久的落后。中国核能今天的成就,正是源于在每个关键节点上,都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果断投入、全力攻关,最终化“不容迟疑”为竞争优势。
“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核能领域的突破早已证明:认准的事,干就完了!这不是热血上头,而是在战略机会点上,必须要有的战略决心和战略投入。
(二)
“干就完了”的胆识固然关键,但要穿越创新的“无人区”,更需要一份能包容失败的韧劲。赞美成功易,宽容失败难。当各项创新取得突破时,掌声为里程碑而响;但对核能创新者而言,那些为突破而经历的“碰壁时刻”,更需要被看见、被理解。
创新的征途上,从来没有坦途。“中国环流三号”团队研发微波回旋管时,为了实现10⁻⁸Pa量级的真空度,4年多的时间里,团队一边探索,一边优化,一边制造,一边迭代设计,推倒重来成了家常便饭,撞墙碰壁更是数不胜数,科研团队在疲惫与迷茫中咬牙坚持。关于那段艰难岁月,科研人员回忆说:“当时真的很疲惫,不光是肉体的疲惫,更是精神上的疲惫。那时候我们真的不知道它行不行,有时候一两个星期没有一点进展。”
然而,这些故事的真谛并非止于困难,而在于迎难而上、在试错与坚持中生生踏出一条路的过程:无数次的反复尝试最终回答了这个关于“行不行”的问题。“中国环流三号”微波回旋管的诞生生动诠释了,那些被“撞了101次”的墙不是终点,而是被逐一破解的关隘,那些“反复尝试”的煎熬不是徒劳,而是步步蹚实的足迹。困难和痛苦本身不是财富,穿越它们的经验却弥足珍贵。
核能创新需要“允许试错”的土壤。当我们为“中国环流三号”百万安培亿度H模欢呼时,更该记得科研团队“不知道它行不行”的焦虑。宽容失败,不是纵容粗放,而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容错机制,对失败的项目和人正确评价,给创新者“把弯路走直”的底气——毕竟,每一次“接近成功的失败”,都是通向突破的阶梯。
(三)
从一次次试错中汲取力量,最终抵达成功的彼岸,离不开一份“十年磨一剑”的执着。核能领域的突破,总伴随着振奋人心的消息,但每一次飞跃的背后,都是经年累月持续攻关的结晶。有战略决心,还要有战略定力。我们期待奇迹,也要校准预期。
自中核集团着手开展自主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研发以来,“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历经近三十年技术攻关、工程实践与持续优化,才迎来从首堆示范工程建成到实现批量化建设的安全高效发展之路;快堆技术从2011年中国实验快堆并网发电,到2025年商用快堆CFR1000完成初步设计,跨越十余年,才实现从实验到商用的关键一跃;“中国环流三号”从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点赞“首次放电”,到2025年实现“百万安培亿度H模”,4年多里,团队在各个节点中步步为营,才让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达到10的20次方量级。
这些进展印证着一个道理:核能创新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华龙一号”全球首堆1000天的安全稳定运行,也是团队1000天的如履薄冰和1000天的全力以赴;ITER项目中,中国团队用6.5个月完成首个真空室模块吊装,看似“提前三周”的奇迹,实则源于180天的前期准备;“中国环流三号”的“双亿度”突破,背后是几代科研人跨越数十年的技术积累——从2004年科研团队面对“造不如买”的质疑,到如今高功率微波回旋管等核心装备实现国产化,没有“一口吃成胖子”的捷径。
经过多年自主创新发展,核科技创新进入“深水区”“无人区”。走到业界前沿,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做技术创新,还要做基础研究和理论创新。从基础理论突破到成果转化形成新的产业,可能需要十年、几十年的漫长历程。而一旦突破,创造的价值也极为巨大。
创新需要激情,更需要耐性。核能“三步走”战略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在尊重规律中突破边界,是在“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中,保持“积跬步以至千里”的定力。这种平衡“快与慢”“稳与进”“遵循与突破”的智慧,是我们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制胜法宝。
“快干”的担当、“容错”的胸襟、“慢功”的执着,这便是中国核能“三步走”行稳致远的实践注脚。(王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