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军工复苏困局有待破解
■王伟安
欧洲多国联合研制的“台风”战斗机。 资料图片
近期,欧洲各国在安全与防务领域陆续做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希望进一步推动军事工业实现复苏。然而,欧洲军工虽然出现重振势头,但仍面临诸多难以破解的困境。
一
伴随本轮欧洲“再军事化”步伐,欧洲军工掀起新一轮发展浪潮。
完善宏观规划。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盟内部密集出台大量文件,着力推动欧洲军工发展。欧盟相继于2022年确定欧洲“战略指南针”,2023年通过《欧洲国防工业强化法》,2024年出台《欧洲国防工业战略》,今年又发布“重新武装欧洲”计划和《欧洲防务白皮书》。这一系列文件表明欧盟正加紧“抱团取暖”,欲通过增加投资、联合采购、提高产能等措施,围绕防空反导、火炮和导弹系统、无人作战、颠覆性国防技术等防务“重点缺口领域”,实现企业整合、市场扩容与技术升级。
规模增量明显。欧盟理事会数据显示,欧盟军工相关投资已从2022年的581亿欧元,增至2024年的1020亿欧元。据英国媒体统计,欧洲前10大军工企业的积压订单额,已从2021年的2220亿美元飙升至2024年的3620亿美元,员工总数增加近25%。弹药增产成效显著,欧洲最常用的155毫米口径火炮炮弹年产量,从2022年的约30万发,增至2024年的近100万发,而且生产速度目前还在加快。
扩大合作范围。欧盟秉持“争取尽可能多的合作对象”理念,为“志同道合”的非欧盟国家参与欧盟军工项目提供具体路径。脱欧的英国虽不在欧盟内,却是欧洲军事强国和核大国,地位作用较突出。欧盟已同意英国参与“欧洲再武装”框架下的军工项目贷款计划。欧洲经济区中的其他“非欧盟成员”、欧盟候选国,以及与欧盟签订了安全与防务协定的日本、韩国,也均可参与欧盟联合采购,与欧盟成员合作申请1500亿欧元资金池中的优惠贷款。同时,欧盟还努力将乌克兰国防工业纳入欧洲体系,以推动形成“前沿创新—规模化生产—实战验证”的闭环。此外,欧盟还准备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等国加强防务合作。
二
欧盟推出众多军工复兴举措背后,折射出其在内外高位承压环境下的抉择。
应对安全困境。俄乌冲突延宕至今,使欧洲“反俄”“恐俄”情绪交织发酵,对乌军事援助暴露出欧洲军工产能与需求间的巨大鸿沟。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单边主义和“交易外交”行径,导致美欧间安全“信任赤字”空前扩大。欧洲急需通过增强军工实力来展现备战状态,既使对俄军事威慑更具可信度,也彰显出对美国欧洲战略的配合与支持,促使美国继续承担北约集体防御义务。中东地区动荡引发的各类安全威胁外溢效应,以及混合战争形态下博弈竞争的白热化,都迫使欧盟加强军工建设,提升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
支撑战略自主。当前,战略自主扩展到欧盟几乎所有对外政策领域。这其中,防务自主无疑是首要关切点和最大难点,军工则是重要一环。俄乌冲突使美国军工更加深度捆绑欧洲。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布的报告称,2020年至2024年,北约欧洲成员国64%的武器进口来自美国,高于2015年至2019年间的52%;欧洲已取代中东成为美国武器的最大买家,美国35%的武器出口流向欧洲,形成“欧洲增加军费‘帮助’美国强化对欧控制”的尴尬局面。对此,欧洲军工若不真正具备自主研发生产和制定发展战略的能力,防务自主乃至战略自主将沦为空谈。
彰显团结自强。重振军工既是欧洲各国重塑政治凝聚力、增强安全保障的象征,也是刺激经济复苏的手段。特别是北约“东翼前线”国家,通过在欧盟框架下的军工合作,可抬升与其他欧洲国家的防务关系。当前,欧洲经济总体低迷,振兴军工在一定程度上可牵引对新技术的投资和研发,维持乃至扩大相关行业的就业规模,从而推动实体经济逆势回升,尤其是遏制欧洲近年来去工业化的不利势头。对许多欧洲企业而言,更多转向军工行业,能获得稳定的长期收入乃至政府资助的保障。
三
欧洲军工试图从一盘散沙走向整体协调,从美国军工的附庸转向自主自立,乃至获取更大主动,这个过程必将影响和冲击现有国际军事格局。而且,欧洲军工复兴道阻且长,仍将面临诸多彼此交织的复杂矛盾。
难脱技术陷阱。欧洲军工的技术水平,虽在机械化时代曾亮点颇多,却在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日渐落后,特别是在人工智能、超级计算和微芯片等前沿关键技术领域,不仅与美国差距逐渐拉大,还面临新兴军工强国的追逐竞争。美国通过技术霸权构建“数字牢笼”,从战机软硬件到情报体系,从弹药生产线到指挥中枢,全方位控制欧洲军工的命脉。这导致欧洲军工被困在全球产业和价值链的中端,难以进一步升级。
机制急需完善。欧洲各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较为分散和多样化,导致政策制定的不协调和创新资源的浪费。由于传统制造业势力盘根错节,欧洲的研发投资主要集中在汽车等中等技术领域而非战略性前沿科技领域,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物联网、量子计算机等数字领域的投入与美国差距较大。2024年欧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私人投资仅为450亿美元,远低于美国的3000亿美元。加之市场分散与监管过度并存,欧洲缺乏成长性好的科创企业,不易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
路线分歧严重。法国作为欧盟唯一具备核潜艇、航母、战斗机和导弹全谱系研发能力的国家,长期是欧盟内心气最高的军工“领头羊”,力主贷款和订单必须用于欧洲自有的军工企业。德国作为欧洲经济实力和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再武装”势头强劲,坚持对美国军品“开放采购”。法德“路线有别”的背后,暴露出欧洲当前军工发展的争议焦点——“自主可控为要”,抑或“效率产能优先”?多数欧洲中小国家宁可“防务靠美、军备购美”,也不愿让本国军工企业被法德“收编”。欧洲各国彼此相异甚至相左的政治意愿和利益盘算,导致欧洲难以克服军工“碎片化”及其造成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