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打日本鬼子,为了求解放。”
“党员就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什么苦干什么,什么难干什么,什么危险干什么。”
1945年,年仅16岁的张玉兰在入党志愿书上写下铮铮誓言。这份从战火深处迸发的信念,照亮了她风雨兼程的一生。
1929年,张玉兰出生于河北清苑县的一个革命家庭。父亲是地下党组织负责人,为掩护其他同志不幸落入敌手,经组织营救脱险。哥哥十五岁便扛起儿童团团长的责任。1945年初春,当山河破碎的痛楚渗入骨髓,年仅16岁的张玉兰毅然踏上革命征途,在地下党员王倩的引路下,加入党组织。
1945年3月至5月,她穿越日伪军的封锁,徒步六十余日进入晋察冀边区子弹厂。眼前是简陋到极致的生产条件:回收前方战士舍命带回的弹壳,在简陋设备中复装子弹、制造手榴弹与地雷。她在冲压车间日复一日压制弹壳,手上磨出的血泡与车间里弥漫的火药味相伴。厂区深藏山野,村里野狼出没,曾有工友的鞋子被叼走——险象环生是那个年代的寻常注脚。
随着解放的号角响彻大地,1950年,张玉兰进入太原上兰村华北兵工工业学校深造机械技术。三年寒窗苦读后,她先辗转沈阳从事技术工作,后于1958年5月进入当时汾西机器厂检验科工作直至离休。
那时的检验科被戏称为“老弱病残科”,只有四人支撑。身为技术员的张玉兰,检验精密部件近乎“赤手空拳”,主要依靠敏锐的眼睛和一枚放大镜。她回忆道,电镀件检验最难,厂里的女工俯身跪地,在油漆未干的装备上反复核查,下班时常浑身沾染斑驳油彩。她见证了那个年代令人动容的集体热忱,女工们毫无怨言地加班加点,检验员与用户代表反复切磋只为质量毫厘不差。每日清晨,工人们争相提早进厂;夜幕降临,各级干部无须要求,饭后总自觉回到车间察看夜班进展。
当硝烟散去,从晋察冀的子弹复装线,到后来检验台的放大镜下;从少年时徒步投奔革命的崎岖山径,到晚年见证工厂现代化的欣慰目光,张玉兰感慨万千:“大家共同努力,换来了今天的美好。”
张玉兰的人生恰如一块在民族苦难中百炼成钢的钢铁,又始终保有玫瑰般的坚韧与芬芳。历史不会遗忘这样的身影:当年在土窑里用铁锤锻打出的,不仅是兵器,更是一个民族挺直的脊梁;放大镜下凝视的,不仅是零件尺寸,更是共和国工业从无到有的庄严刻度。
| 记 者:刘志良
| 通讯员:冯 蔚
| 摄 影:冯 蔚
| 责 编:钱 平
| 一 审:高红梅
| 二 审:项 丽
| 三 审:甘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