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北京,秋风送爽,中核集团第三届“中核创星”科技创新大赛决赛现场却热潮涌动。这场以“协同创新、核聚未来”为主题的大赛,于9月24日至25日圆满完赛收官。经过激烈角逐,99个主体赛项目与29个核科普赛项目在决赛中展现了硬核科技与创新智慧的精彩碰撞,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装备创新,到推动产业升级的应用成果,再到激发科学兴趣的科普创意,充分彰显了核工业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
创新沃土:星火燎原,百舸争流
中核集团总部与成员单位首次签署产研利益共享协议,构建起“创新-转化-收益-反哺”的良性循环;4个“揭榜挂帅”项目现场签约,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中核科创平台与6个优质项目达成投资意向,践行“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战略方向——决赛开幕式上,一系列创新机制的突破性举措集中亮相,生动诠释了中核集团构建核工业创新生态的坚定决心。
与此同时,《中核集团科创企事业单位培育库》的发布,标志着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入库单位将获得集团内外部金融机构的多元化支持,实现“扶优育强、梯队培育”的资源配置目标。这些举措共同构建起一个覆盖项目孵化、资金支持、产业对接的全链条创新生态。
主体赛决赛的99个项目涵盖创意探索、创新应用、创业融资三个梯度,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完整展现了核科技创新的发展脉络。24项创意探索类项目聚焦前沿技术,65项创新应用类项目直击产业痛点,10项创业融资类项目展现市场潜力,共同勾勒出核工业创新发展的全景图。
自2020年创办以来,“中核创星”大赛已成功举办三届,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突破。通过“以赛促研、以赛促转、以赛促融”的创新模式,大赛不仅发掘了一批技术领先、市场前景广阔的优秀项目,更构建起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为核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这场创新盛会培育的沃土,正在各个赛场结出丰硕果实。
创新力量:在巅峰对决中绽放光彩
科技成果转化,核心在于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在决赛的主赛场,这一过程通过激烈的答辩得到了生动展现。
台上15分钟的精彩展示,背后是台下系统性的锤炼。这份认真,从候场选手们低声演练的专注神情中便可见一斑。为确保每个项目都能顺利呈现,中核集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在赛前组织了创新训练营,特邀资深专家,为参赛团队提供了从技术路演到市场转化的全方位指导。
经过充分准备的创星们,在答辩环节迎来了集中绽放。
“这个项目最大的创新点在于实现了磁环的可复用,解决了传统焊接效率低下的问题。”来自中国核工业二四建设有限公司的邓克剑在完成项目展示后介绍道。她的“开合式可复用磁环螺柱自动化焊接及数字孪生项目”属于创意探索类,源自核电建设一线需求。谈及创新价值,她进一步分享:“自动化设备的应用能将工人从重复性操作中解放出来,推动产业工人从‘操作者’向‘管理者’转型升级。”
同样在创意探索赛道,来自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孙伟带来了面向高端芯片制造的前沿技术。“极紫外光源技术研发确实面临很大挑战,很多工作都要从零开始。”他在答辩后坦言,“但评委们更关注技术积累和国际对标,这种鼓励创新的氛围让我们更有信心。”他的“面向EUV光源的等离子体调控新技术”是原子能院在前沿领域的技术探索之一例。
创新应用类项目也同样展现出强劲的转化潜力。“我们提供的是针对放射性污染的一整套解决方案。”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的魏鑫向记者介绍,他的项目已具备成熟技术,旨在通过创新去污方式,在确保效果的同时避免二次污染。他坦言,作为科研院所团队,市场开拓是短板,此次参赛正是希望借助大赛平台,推动技术与市场实现对接。
同样来自原子能院的赵庆章则展示了“小型加速器质谱14C快速高灵敏测量装置”项目的创新应用。“这项技术的探测灵敏度极高,能够为药企在新药研发过程中提供关键数据支撑,缩减试验时间。”他介绍,这项基于三十余年技术积累的成果已完成初步样机,团队正积极寻求与药企合作,推动技术产业化。
从解决产业痛点的装备创新,到布局未来的前沿探索,再到服务民生的技术应用,决赛赛场上的一个个项目共同展现出核工业创新链条的体系化布局。选手们不仅展现了技术突破,更传递出对市场需求和产业变革的深刻思考,让大赛成为推动核科技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强大引擎。
创新表达:让核科普“活”起来
主赛场进行着严谨专业答辩的同时,科普分赛场则洋溢着令人耳目一新的活泼气氛。这里没有晦涩的专业术语,取而代之的是互动体验和创新表达,让核科技以更亲切的姿态走进公众生活。
有的团队将核知识做成了卡牌游戏,让大众在竞技中掌握核能原理;有的团队编排了生动的情景剧,用戏剧化表演打破核科技的神秘感……这些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原本高深的核知识变得可触可感,大大提升了科普的趣味性和传播效果。
“我们打造了一个聚萌萌的IP形象,通过小导游带领大家深入‘人造太阳’的科普基地。”来自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王雨萌和她的团队带来了独具特色的双语科普视频。她们创新性地采用中文和藏文双语形式,将“人造太阳”的奥秘带给西部地区的中小学生。“我们希望把科学的种子,种植在三州地区小朋友们的心里。”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科普工作的深远意义。
谈及创作心得,王雨萌分享了她的思考:“我们在故事传播中要平衡科学与科普的关系。有时候专业语言会让受众‘不明觉厉’,所以我们选择用更轻松活泼的方式,把‘国之重器’传递给大众。”这种对科普传播规律的深刻理解,让他们的作品在严谨性与通俗性之间找到了完美平衡。
其他团队的科普创意同样亮点纷呈。“我们希望用简约的设计,让复杂的核医学知识‘看得见、看得懂’。”来自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的张淑芳道出了她和她的团队创作核医学信息图表的初衷。面对科普落地的难题,她提出了独到见解:“科普创作不能停留在表面,我们希望用专业的设计语言,把严谨的核医学知识转化为大众能理解的视觉语言。”
正如评委在点评作品时所说的:“优秀的科普作品要在保持科学性的同时,找到与公众的情感共鸣。”在这个赛场上,每个创新尝试都在用更接地气的方式,让核科技走出实验室、走进千家万户,在更广阔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创新不止: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随着总决赛的圆满结束,2025年“中核创星”科创大赛画上了圆满句号。
从初赛的广泛征集,到复赛的层层筛选,再到决赛的集中展示,这场历时数月的科技盛会,清晰地勾勒出核工业创新从萌芽、成长到成熟的完整路径。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在这里,创意与产业需求相互碰撞,科研人员与市场深度对话,创新资源得到高效配置,形成“创新-转化-收益-再创新”的良性循环。
大赛不仅涌现出一批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成果,更展现了中核集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正如三度参赛的邓克剑深有感触地说:“三年来,我见证了大赛推动一个个项目从图纸走向产品,从创意走向应用。这不仅是个人的成长,更是核工业创新生态日益成熟的生动体现。”这种持续创新的精神,正是大赛最具价值的收获。
创新之火已成燎原之势,核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正在谱写。这场盛会不仅展现了中核集团的创新实力,更标志着中国核科技事业迈向新征程的坚定步伐。
相信这些在比赛中迸发的创新火花,必将汇聚成推动核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强劲动能。(邢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