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23~26日召开的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上,航空工业成飞首席技能专家申少泽被正式授予“大国工匠”称号。
这一刻的荣光,记录了他18年来扎根航空专用设备研制、维修与改造一线,步履不停、追逐梦想的坚实足迹,也清晰勾勒出新时代航空人践行使命、勇于担当的奋斗身影。
坚定起跑:为匠心定赛道
童年时,申少泽幻想有一天也能成为翱翔蓝天、守护苍穹的飞行员。一份来自千里之外成都的录用通知书,给了申少泽一次与战鹰结缘的契机。他对自己说,“如果不能开飞机,那我就修飞机、造飞机,只要能触摸到飞机,我就心满意足。”
然而当他第一次走进成飞厂房时,脸上掠过一丝失落:这里看不见飞机的踪影,只有成百上千台机床高速运转的繁忙景象。佘剑递来一个万用表、一套螺丝刀,拍拍他的肩膀说:“每一台设备都是孕育战鹰的‘摇篮’。你要练好‘望闻问切’的本领,为它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在的不断勉励和耐心指导下,申少泽从维修机床里成百上千的线路和元器件起步,开始练就一身“十八般武艺”。既已站上航空报国的赛道,任何岗位都是为战鹰蓄力;既然选择于此,就必须坚定起跑。
持续补给:为匠心注能量
申少泽不仅是电气维修方面的专家,还能熟练掌握“C++”等编程语言与控制算法,独立开发航空专用设备自动测量软件。
随着对岗位工作的深入理解,他逐渐认识到,面向未来,高端航空制造设备的研发、改造和维修,要求技能人员必须掌握设备的“运行中枢”——代码与算法。
为弥补技术短板,申少泽将宿舍变成“深夜课堂”,从零开始学习编程,并将“多动脑、多提问、多学习、多动手、多总结”的“五多”经验归纳为成长宝典。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兴起的当下,他又开始探索人工智能等新知识、新领域。他始终坚信,要想在设备制造这条赛道上保持领先,就必须将知识作为最好的能量“补给”。
找准配速:为匠心突重围
马拉松赛道上节奏有快有慢,能够实现一次次超越,是因为申少泽始终专注于自己的步伐,把握自己的节奏。近年来,他承担了职业生涯中一项重要任务——飞机数字化装配设备研发。
该设备是国内首套国产自主化大型部件装配系统,项目难点在于控制协同运动设备群组的空间定位精度。申少泽负责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完成装调方案的设计。由于项目时间紧迫,申少泽大胆设想:是否可以通过建立空间测量场并采用数字化协同装调评价方法,以缩短装调周期、提高装调精度?但该方法此前并无应用先例。最终,他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经过反复分析与验证,用实验数据说服团队采纳自己的方案。经过3个月的装调与集成验证,该项目成功应用于科研生产,为战鹰的准时优质交付提供了坚实保障。这也让申少泽更加确信:既然认准了自己的“配速”,就应坚定跑下去。
保持耐力:为匠心练技艺
作为青年骨干,申少泽主动请缨,立志攻克“五轴精度调试技术”这块硬骨头。然而项目一开始就遇到困难:调试时,小角度旋转轴联动精度误差始终大于0.1毫米,多次尝试仍未突破。
申少泽选择迎难而上,整整3个月,他白天在车间实验,晚上对着数据演算。凭借坚持不懈的毅力,他终于摸索出一套“反向联动数据获取及空间圆拟合”方法,仅用常规工量具和自编程序,就实现了自主高精度标定,将联动误差控制在0.03毫米以内,确保“S形试件”一次试切合格。
奋力冲刺:为匠心传火炬
2016年,以申少泽名字命名的“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成立。他推动工作室工作与重点任务、重点课题紧密结合,依托工作室平台先后完成“飞机蒙皮钻铆在线逆向编程加工”等疑难攻关上百项。
聚焦人才队伍建设,申少泽充分发挥领衔人物的“传帮带”作用,打造“实操培训基地”“工匠夜校”等载体品牌,开展的培训覆盖行业内外职工2000余人次;建立工作室职业技能竞赛“参赛选拔—备赛集训—完赛复盘”体系,形成技能骨干人才“培、练、竞、晋”的素质提升模式,培养出一批机/电一体、软硬件共通的一专多能型青年人才。
如今,工作室成员中已有35人次获得市级及以上技能竞赛名次和劳模工匠等荣誉称号,取得发明专利及成果奖项6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