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更安全、更高效、更包容”的运动科技叙事下,美国Nike(耐克公司)宣布推出首个电驱动机能鞋系统Project Amplify。这一被官方称为“用于跑步与步行的世界首个动力鞋系统”的方案,并非面向少数精英选手,而是服务日常慢跑与通勤人群,通过轻量化机器人总成向脚踝—小腿复合关节提供外部助力,降低体能消耗、拉平配速波动。项目由Nike联合美国Dephy(仿生/助力可穿戴企业)共同开发,处于量产前测试阶段,同时被视为公司“重回创新叙事中心”的标志性动作。
从系统构成看,Project Amplify采用可充电电池+电机+传动带的一体化“踝部支撑”式结构,造型更接近护踝模组而非传统鞋舌或鞋帮内置机构。Nike将其比喻为“脚上的电助力自行车”:在保持自然步态的前提下,系统像“第二套小腿肌群”那样输出扭矩,协助用户以10–12分钟/英里的配速更省力地完成慢跑或快速步行。该平台已在超过400名受试者中完成阶段性测试,定位于“让更多人走得更远、更久”。
在官方阐述中,Nike强调这是“增强自然运动”而非“替代训练”。“面向未来创造)/新兴运动与创新部门”负责人Michael Donaghu表示:“我们的工作是以运动员为中心大胆想象。Project Amplify从一个问题出发——‘能否让人们用更少能量,更有乐趣地走得更快更远?’”他将该系统视为“把动力学与人因工程放进鞋类”的一次路径飞跃。
与2016–2020年间的自系带智能鞋HyperAdapt/Adapt谱系不同,Amplify不以“贴合度自动化”为唯一卖点,而是把“外骨骼式助力”引入鞋服范畴:电机经传动带耦合踝关节发力区,在步态周期(推蹬—摆动—着地—中支撑)内按策略输出辅助扭矩。媒体在实机体验中称,Amplify“像一台微型可穿戴机器人”,目标是在不改变自然步态的前提下,提升续航与速度稳定性,尤其适合“入门跑者、恢复期人群以及轻微行动障碍者”。
值得注意的是,Amplify并非孤立新品,而是Nike“创新矩阵”的一部分。与其同台亮相的还有Mind 001/002(基于足底感觉刺激、宣称可提升专注与“心流”体验的鞋款)、Aero-FIT(强化导风降温的面料体系)以及Therma-FIT Air Milano(可充/放气调节保暖的夹克)。公司将这组产品归入“以科学为锚的运动体验”,并以2026年世界杯、冬奥会等大赛作为技术展示场景。
从商业战略看,这次发布也是Nike管理层“回归性能与品类驱动”的注脚。媒体援引公司高层称,在新任首席执行官Elliott Hill推动下,Nike正从“人群/性别分割”转向“运动项目垂直化”叙事,以具体人群的真实需求串起研发与讲述:助力型鞋服面向“更广泛的日常运动者”,而非追逐顶级赛场的边际性能。财务口径上,分析机构将此次发布解读为“提振创新形象、修复增长曲线”的信号之一。巴伦周刊
回到产品层,Amplify的工程挑战集中于三点:
其一,人—机耦合的自然度。相较固定楦型里做“自系带”,在踝部做助力意味着需要“精准站位”的传动路径与低摩擦结构,否则会打断步态“节律感”;The Verge称其“外形如护踝”,实测中并未显著改变穿着者的落地感觉。
其二,轻量化与续航。助力必须“有感”,但整机又不能让脚踝额外负重过多;在保证安全冗余的同时,如何将电机、电池与控制器做成“全天佩戴不突兀”的重量与体积,是量产化的核心门槛。
其三,算法与个体差异。不同体重、步幅、踝背屈—跖屈角度与练习强度,对“何时、输出多大”存在显著差异。媒体报道显示,Amplify正在通过大样本测试迭代控制策略,以适配更广谱的人群。
与美国Dephy的合作,是Amplify技术落地的关键外部引擎。公开信息称,Dephy长期深耕“踝关节外骨骼/助力”方向,为康复与提升机能提供可穿戴解决方案。此次携手,使Nike得以在“运动鞋级”的外形与穿着体验里,调用“机器人级”的致动与控制能力,也解释了为何Amplify更像“穿在鞋外的微型外骨骼”。
历史维度上,Amplify可被视为Nike“机电融合”路线的2.0阶段。早先的HyperAdapt/Adapt通过EARL电动系带与App联动解决“贴合与舒适”的动态控制,但在“耐久—服务—生态”上也经历了迭代与反思(如App生命周期、固件支持等)。如今的Amplify将控制目标从“贴合度”扩展到“步态能量学”,既继承了Nike在机电与软件上的堆栈能力,也把“助力的价值”前置到运动体验本身。
产业观察普遍认为,Amplify的边界不仅在“跑更快”,更在“让更多人参与运动”:
对入门者与康复者,外部助力可在不牺牲步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心搏负荷与肌肉疲劳,使“从0到1”的门槛更低;
对通勤/长时站立人群,助力在低速长时段更能体现“省力”的边际效益;
对竞技边界,Amplify也引发“装备公平性”讨论——如果助力扭矩可见、可量化,那么在竞赛规范内如何界定“器材允许的辅助阈值”,将成为管理机构必须面对的议题。媒体评论把Amplify称作“下一代可穿戴外骨骼的民用形态”。
从“落地路径”看,Amplify的产品化仍有多道关卡:
(1)法规与分级使用场景
日常使用与竞技赛场的允许程度不同,医疗辅助与运动助力的边界亦待明确;
(2)安全与耐用性
电池/电机/传动的密封、耐冲击与防水,必须达到“全天候户外”级别,同时兼容低温/雨水/汗液等环境;
(3)生态联动
与跑步App/穿戴设备的数据接口、与康复机构/运动医学的合作,将决定其“从新奇到长期”的用户粘性;
(4)服务与SLA
机电产品的售后与维保(含固件升级、电池健康、易耗件更换)需要清晰SLA,避免重蹈早期智能鞋“服务链条薄弱”的覆辙。行业媒体据此判断,Amplify大概率采取“限量—受控—分阶段”投放节奏。
资本市场与外部媒体的反馈亦印证了“以创新提振基本盘”的战略企图。报道指出,受轻量化跑鞋新秀与细分品牌分流影响,Nike在若干季度的增长承压;此次将“电驱助力”与“感知-神经刺激(Mind系列)”“热管理(Therma-FIT/Aero-FIT)”打包展示,意在回应“品类回归 + 科技叙事”的市场期待。Barron’s称该组合“旨在重申公司在运动科技前沿的地位,并以品类叙事重构产品矩阵”。
美国Nike创立于1964年,总部位于俄勒冈州比弗顿,是全球领先的运动鞋服与装备公司。公司长期以“以运动员为中心”的研发理念推动材料学、结构设计与数字化融合,自Air气垫、Flyknit到Adapt与今日的Amplify,持续将机电与软件能力引入鞋服。面对“让更多人动起来”的社会命题,Nike在创新表达上从“顶级竞技”延展到“普惠性能”,本次Amplify即是其在辅助型运动科技上的前瞻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