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连专精特新产业园:树立区域协调发展园区样本
为了将锡连共建落到实处,无锡、连云港两地以无锡连云港专精特新产业园为抓手,通过园区建设和项目招引双轮驱动机制,推动园区项目快投快建、投产满产,将无锡连云港专精特新产业园打造成无锡、连云港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引领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截至目前,近八成可租赁面积已经签约或意向签约。
作为连云港市首个新型工业用地项目,无锡连云港专精特新产业园通过“总部+基地”机制实现无锡先进产业与连云港空间资源互补。项目规划占地面积367亩,总投资约35亿元,其中一期占地89亩,建筑面积16.2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0亿元,计划2025年12月竣工交付。园区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三大主导产业,配套风光储充等低碳设施。
“连创芯”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项目落地无锡连云港专精特新产业园正是两市产业合作的示范和样板。该项目建成投产后,无锡和连云港将共同打造中国“芯”蓝图新的增长极。为了吸引更多像“连创芯”这样的企业入驻,无锡连云港专精特新产业园招商团队先后赴上海、北京、无锡、深圳等地开展招商活动30多批次,拜访企业80余家,邀请企业家们来连云港考察,向企业家们推介无锡连云港专精特新产业园。截至目前,该园区已签约、意向签约和在谈项目共计20个,总投资约73.2亿元。
在抓实产业招引的同时,无锡连云港专精特新产业园还以高质量的园区标准,精雕细琢园区建设。为了高水平推进园区建设,该园区在项目建设初期,就根据楼栋使用功能确定了分期竣备的验收策略,目前6号至10号厂房已完成竣工验收。1号至5号楼、11号楼和地下室计划12月份完成竣工验收。
该园区还秉持“绿色低碳、创新智能”发展理念,在项目建设中选用节能建材与高效保温技术,搭建雨水回收系统,配套智能停车系统并优化超充桩布局;同时,积极布局风光储充一体化设施,集成源网荷储先进技术,全方位构建绿色低碳项目体系。自建设以来,该项目先后获得苏北地区首个“近零碳园区设计标识”、连云港市“优质结构工程”“江苏省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等殊荣。
当前,无锡连云港专精特新产业园正以更加专业化、特色化的路径,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增强园区在无锡、连云港协同发展中的“极核”功能,为南北合作树立新质生产力协同创新的园区样本。
张家港保税区:张家港首家!保税区“绿色制造”新突破
近日,苏州市工信局公示了2025年苏州市零碳(近零碳)工厂建设工作成效突出企业名单。
保税区贝内克长顺汽车内饰材料(张家港)有限公司凭借在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领域
的积极实践和显著成效,成功入选,获评近零碳工厂,成为张家港市首家获此殊荣的企业。
(近)零碳工厂指以科学降碳为目标,建立(近)零碳排放温室气体管理体系,规范温室气体排放管理行为,提高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绩效,促进工厂温室气体排放持续降低并逐步趋近零的工厂。
贝内克长顺汽车内饰材料(张家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由德国康迪泰克股份有限公司与江苏长顺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是国内汽车内饰材料行业的领先企业。公司专注于汽车内饰表面材料的研发与生产,主要产品包括PVC及TPO材料,广泛应用于座椅、门板、仪表盘等座舱系统核心部件。作为国内外主流车企的重要供应商,客户覆盖宝马、奔驰、沃尔沃、特斯拉等国际品牌,以及吉利、长城、上汽、蔚来、小米、理想等国内领先汽车制造商。
近年来,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将绿色低碳理念深度融入企业运营与产品创新,已先后荣获省级绿色工厂、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多项荣誉,展现了其在可持续发展与专业技术领域的雄厚实力。
截至目前,保税区累计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省级绿色工厂8家、苏州市绿色工厂11家、苏州市“近零碳工厂”1家。下一步,保税区将继续把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鼓励更多企业积极探索碳中和路径,推动“近零”排放理念广泛落地,助力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太仓港区:港区再添2家国家级“小巨人”
10月20日,根据工信部统一部署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对拟认定的第七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进行公示,港区2家企业新获认定:广核三角洲(江苏)塑化有限公司;江苏润邦工业装备有限公司。
其中,广核三角洲(江苏)塑化有限公司深耕电线电缆40余年,是集改性高分子材料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国有混合所有制企业,专注于特种、功能类电线电缆料的研发制造,产品主要应用于核电、航空航天、高压海缆、5G光缆、机器人等特种领域。
凭借多年来的技术创新与突破,公司首创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可交联乙烯四氟乙烯材料,首次实现乙烯-四氟乙烯 ETFE 树脂、专用辐照交联敏化剂等的全面国产化,形成从原料到终端的国产化生态闭环,填补国产航空航天用电缆料行业的空白。
专精特新企业是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长期深耕细分市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支撑。国家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旨在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解决“卡脖子”难题,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港区此次新增的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截至目前,港区拥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3家。港区将继续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重点支持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韧性。同时,将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创新型中小企业落地发展,力争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企业集群,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支撑。
常州滨开区:“硬核科技同创新,智汇滨开筑未来”2025年滨开区产学研合作交流活动举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滨开区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高校“硬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10月16—17日,滨开区管委会主任、春江街道党工委书记刘波,滨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恽文军等领导带队,区科技局合作处,滨开区经发局、招商局,魏村街道综保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及工作人员,以及辖区产学研需求企业等一行,实地前往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进行参观交流。
活动首日,调研团一行到访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校方带领下,参观了高校的各个重点实验室。在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调研团一行见证了诸多前沿科技成果在工业制造、航天航空、医疗辅助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在863重点实验室里,一系列高精尖科研项目正有序推进,并进行有效成果转化;在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各类特种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优异性能令人赞叹。哈工大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为滨开区后续的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思路。
10月17日,调研团走进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深入了解类脑计算的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高校科研人员详细介绍了研究中心的发展历程、类脑芯片的研发进度,并进行了类脑芯片现场展示,该芯片在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等领域的巨大潜力令人印象深刻。此次参观为滨开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产业布局与技术引进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启发。
调研团还实地对接了大数据线上平台项目、伺服控制器项目、矿材料筛选设备项目、中型长航时无人机项目,项目涵盖了大数据、智能装备、无人机等前沿领域。项目方围绕项目产品、团队成员、市场规划等方面展开简要介绍,滨开区领导及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分别从社会效益、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实际角度出发,与项目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
本次交流活动通过“实验室参观+高校对接+项目落地”的全链条模式,推动滨开区与高校、企业形成“创新-转化-应用”的良性循环。未来,滨开区将持续优化产学研合作生态,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助力园区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常州滨江经开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6
近日,江苏省工信厅正式公示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此次公示中,滨开区表现亮眼,共有6家企业成功入选,入选数全区第一,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这些企业深耕各自细分领域,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均展现出突出优势,是滨开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上的优秀代表。
截至目前,滨开区累计拥有专精特新企业223家,总量位居全区首位。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家、市级“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102家,已形成多层次、梯次化的优质中小企业培育体系。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优质中小企业的标杆,更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核心力量。在国家大力培育中小企业的背景下,“专精特新”已超越单纯的认定标准,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它引导企业聚焦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化方向深耕,助力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提升产品质量,成长为行业内效益与竞争力双优的领跑者,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下一步,滨开区将继续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更多元化、更高质量的创新资源和服务,为推动滨开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原标题:园区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