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网

2025-11-28 14:30:17  星期五
立足国科融媒,服务先进科技
实现机器柔性触觉,感知世界触手可及

点赞

0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27日 浏览量:24次 所属栏目:新材料 发布者:田佳恬

电子皮肤是模仿天然皮肤而形成的柔性触觉传感器系统。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是一种多功能传感器,能够清晰地感知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电子皮肤则是一种模拟天然皮肤功能的仿生柔性触觉传感器系统,可以模仿人体皮肤的触觉传感功能和灵活性能,附着在人体皮肤或机器人等表面,感知压力、温度等各种刺激,在智能医疗、智能控制系统和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高速发展,而具有高柔性的电子皮肤触觉传感器阵列能覆盖于机器人的多部位,可以媲美甚至超越人类皮肤的感觉功能,有效地实现机器人的触觉感知,对人形机器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应人类触觉传感系统,机器人触觉感知系统被分为传感层、传输层、控制层三个模块。

第一层——传感层:机器人的传感层,对标人类触感系统的感受器,是整个系统最基本、最底层的结构,主要由传感器和传感器信息的偏置、调理、数据采集系统构成。

第二层——传输层:传输层主要是将物理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并传输到数据分析程序,这个过程与神经中枢传递动作电位信号的逻辑相似。

第三层——控制层:控制层是机器人的“大脑”,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和算法,对数字信号进行分析和计算,系统会构建用于感知交互对象的数据模型和特性模型,并控制机器人发出操作命令,完成相应的抓夹、避障、工具操作等动作。

电子皮肤的设计目标是模拟人类皮肤的特性,以实现更高层次的感知能力和接近人类触觉的表现。因此,电子皮肤应注重感应压力、温度、湿度和应变等功能,以使其能够对外界环境做出敏感响应,对压力响应范围、灵敏度和分辨率提出了较高水平的要求。

此外,为了实现与人类皮肤相似的模拟效果,电子皮肤通常需要具备较大的覆盖面积,以涵盖更广泛的触摸区域,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柔性和可适应性,以便与不同形状的物体接触,实现更加贴合的触觉体验。

与此同时,电子皮肤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遭受意外的机械损伤,因此需具备较强的耐用性以及自愈能力,以此增加电子皮肤的使用寿命、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等、

电子皮肤从原理上可以分为压阻式、电容式、压电式、光电式、电感式五大类。最常用的是压阻式、电容式、压电式,比较新颖的是光学式、电感式。

不同类型的电子皮肤各具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总体来说,柔性触觉传感器技术路线的选择,本质是灵敏度、成本与可靠性的三角博弈,因此我们预计未来多种技术路线仍将长期并存,将根据实际应用场景选择适合的柔性触觉传感器,以寻求三角博弈的平衡。

电子皮肤的技术壁垒体现在材料、制造工艺和算法三个维度,这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

材料端:电子皮肤一般是由柔性基材、活性功能层、介电材料、电极组成。柔性基材主要为电子皮肤起到承载衬垫的作用,需具有理想的柔韧弹性与力学强度。

柔性基材作为决定人形机器人电子皮肤弹性形变性能的关键材料,是未来电子皮肤发展的核心。而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可以与传感器件牢固发生黏结与集成,是电子皮肤目前主流的基底材料。

电子皮肤材料要求高,如何兼具高灵敏度和宽测量范围、提升测量一致性等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市场上的材料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模拟人类皮肤功能的全面性上仍有较大差距,电子皮肤很难同时实现兼具高灵敏度和宽测量范围等性能。此外,电子皮肤测量的一致性较难保证,并且材料在经过多次使用以后,测量结果产生的漂移和误差会越来越大。

因此为满足人形机器人在复杂工作环境中的工作需求,电子皮肤生产厂商仍需对材料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完善。

制造端:从制造工艺来看,电子皮肤制造成本价高,大面积部署困难。制作过程通常涉及到复杂的加工工艺,制作成本一般比较高;此外,所选用的材料往往都是新型材料,制备过程复杂,价格也比较昂贵。

高昂的制作成本限制了触觉传感器的大批量生产,未来如何低成本、高精度的进行电子皮肤生产,以实现批量化布局仍会是产业的重中之重。

目前电子皮肤的主要制造工艺包括光刻与硅蚀刻技术、3D打印技术、喷墨打印和丝网印刷。

算法端:电子皮肤的一次测量往往会涉及三维力,甚至温度、硬度等多种物理量,因此电子皮肤的标定机制远复杂于其他类型传感器。

从触觉传感器的标定方法来看,传统标定方法是利用数学模型来计算物理量,但是对于高精度、干扰性强和变量较多的物理量标定场景,数学模型会异常复杂,但精度却不一定保证。因此,现在会利用图形处理系统和AI来完成传感器的纠偏和标定。

电子皮肤作为仿生柔性触觉传感器系统,其发展需基于柔性触觉传感器而进行。欧美日企业具备材料科学和精密制造的先发优势,在柔性触觉传感器占据领先地位,进一步向电子皮肤布局,形成技术壁垒和专利护城河,占据电子皮肤高端市场。

全球柔性触觉传感器市场排名TOP5的厂商Novasentis、Tekscan、JDI、Baumer、Fraba均为海外企业,合计占有大约57.1%的市场份额。

国内电子皮肤产业起步较晚,但在下游人形机器人产业增长带动下,凭借政策支持与制造能力优势与国外技术差距快速缩小,形成“应用驱动+成本优势”的竞争策略,行业实现高速发展,部分国产企业凭借着技术研发、市场应用等优势渐露头角,已在机器人领域有产业化应用。

柔性触觉传感器作为电子皮肤的核心组件,是近年来关注度最高智能传感器之一,市场规模持续扩容。2024年全球柔性触觉传感器市场规模达到26.7亿美元,同比增长25.65%,未来5年仍将维持稳步发展趋势,预计到2029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53.22亿美元。

长期看,国内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达万亿级别,电子皮肤作为人形机器人实现触觉感知核心零部件,有望依托人形机器人需求增长,维持高速发展。

声明:本文所涉及个股或者公司仅代表与产业链或热点有关联,所引述的资讯、数据、观点均作为个人研究记录,提及个股、公司均作案例探讨,不构成任何买卖建议。

福莱新材(605488)

2025年5月,公司的柔性传感器中试线已达到可使用状态并投产,在工业检测和机器人灵巧手领域与头部客户完成对接,获得了较高的技术、市场认可度,已与部分客户完成小批订单任务。

6月份,公司正式推出柔性触觉传感器第二代新品。

汉威科技(300007)

公司积极探索柔性触觉传感器在人形机器人灵巧手方面的应用,目前已与近30家机器人整机厂及零部件厂商建立合作关系,现有的柔性传感器生产线产能已基本饱和。

为解决产能问题,公司扩建柔性传感器新产线,目前已开始建设,预计2025年H2 投入使用,柔性传感器产能将大幅提升,有望为公司打开业绩增长空间。

柯力传感(603662)

触觉传感器方面,公司与猿声科技签署战略投资协议,通过参股猿声科技在多维触觉传感和电子皮肤方向的完成重要布局。目前,猿声科技开创性地完成了两款触觉传感器产品的研发与量产。

申昊科技(300853)

公司柔性触觉传感主要是应用于非接触避障需求,针对预接触式感知进行开发生产,已小批量应用于操作类机器人,以避免操作机器人在操作执行过程中对于人或设备的碰撞,保护作业安全。

未来公司仍将继续在各类场景的操作机器人上加深应用,探索电子皮肤产品化运作的可能。

晶华新材(603683)

公司2025年6月投资成立子公司晶智感,以多模态柔性触觉传感器为核心,积极布局电子皮肤。目前,晶智感已成功开发指尖电子皮肤,全掌电子皮肤,三维力全掌电子皮肤三款主流产品,并持续研发大面积触觉传感器,多模态感知传感器等新产品。

       原文标题 : 实现机器柔性触觉,感知世界触手可及

分享说明:转发分享请注明出处。

    相关图讯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电话
    本网站由国科网运营维护 国科网讯(北京)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10-88516927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石路甲69号院1号楼1层一单元114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66964号-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196565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代理域名注册服务机构:阿里巴巴云计算(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