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空制造的科研沃土上,有这样一位耕耘者:从青年时期认定“战位”,到三十载热忱不减、初心依旧,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制造院副总师沈洪才在信息化、智能化的赛道上为航空事业写下生动注脚。
从“蜡纸复印”到“数字革命”的觉醒
“以前准备材料都是手写,用蜡纸复印,一旦出错就得费劲修改,重要材料甚至要重新誊写,太多时间耗在无效环节上。”谈及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沈洪才的记忆依旧清晰。
彼时,“懂一门技术,抱定一辈子不变”是多数人的职业观念,但沈洪才敏锐地意识到:“信息化社会让这个想法再无可能。”带着这份感悟,他踏上自学之路,一头扎进三维CAD软件设计及应用的钻研中,成为最早将三维CAD软件引入航空发动机技术领域的先行者之一。
多年的深耕让沈洪才积累了丰富的CAD软件应用知识与实践经验,出版了《航空CAD应用基础》一书。
“我走过了原创的全过程,这些对工作有用,对自己有用,对他人和行业也有帮助,值得记录。”沈洪才的笑容里藏着对事业的赤诚。从一线实践到理论沉淀,再到成为行业标准,他完成了从“践行者”到“引领者”的跨越,让个人的成长与行业的进步同频共振。
从“实践探索”到“行业标准”的跨越
2020年,沈洪才来到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制造院,挑起智能制造、工业软件及信息化工作的重担。此时的他已清晰感受到:随着技术迭代加速,航空制造对智能化、数字化、标准化的需求愈发迫切。
“我们决心要搞出一些‘尺子’,成为全行业制造能力和智能化发展统一的标准。”沈洪才主持的工业制造能力评价和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成为他这一阶段的核心战场。如今,覆盖全集团的工业制造能力评价体系已日趋完善,其评价标准、流程、软件平台及数据分析,为行业发展长短板分析、新技术应用评估、专业能力布局提供了持久有效的洞察;而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则通过思想理念引导与最佳实践提炼,形成全集团最权威的知识库,筑牢了智能制造发展的技术根基。
“国家有制造强国指数和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但航空行业的落地,必须做大量扎实的基础性工作。”沈洪才深知责任重大,“要有研究,更要有研讨;要有示范,还更要有激情推进的实践。”
在制造院园区门口左侧,有一座沈洪才倾心设计的“红房子”。这里不是普通的办公楼,而是他理想中的“创新工场”——年轻人在这里研讨交流,带着无限可能的想法穿梭其间,仿佛下一刻创意就能孵化出“金蛋”。
“这才是能激发年轻人活力、潜力和动力的科技创业场所。”看着眼前的景象,沈洪才眼中满是期待。三十载深耕,他不仅为航空制造立起了标准,更播下了创新的火种。
“与行业发展需求同频,与国家战略需求同频,是身为航空人的工作价值所在。”这是沈洪才的自勉,也是他留给青年一代的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