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网

2025-08-30 09:59:41  星期六
立足国科融媒,服务先进科技
导轨上的年轮 一位航空工艺人的调迁与传承

点赞

0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30日 浏览量:8次 所属栏目:航空 发布者:田佳恬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南京机电在开业20周年之际组织开展了“蓝天逐梦二十载 砥砺奋进新时代”主题征文活动。从本期起,本栏目对部分作品进行选登,以期进一步凝聚全员干事创业的共识和热情,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在新征程奋斗进取、再创辉煌。

2005年7月,我满怀憧憬踏入湖北襄阳——这片承载着我的航空梦想的启航之地。刚入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南京机电,我便被分配到42车间担任工艺员,在这里,我第一次触摸到编号为“007”的进口数控车床。金属机身映着窗外梧桐影,汪培强师傅正用白手套擦拭导轨,指尖划过之处,连0.01毫米的金属屑都无处遁形。“机床是工艺人的第二心脏,你对它多上心,它就给你多精准的零件。”他的话如同一颗种子,在我这个刚毕业的技术员心中,埋下了匠心的初芽。谁曾想,这台价值百万的“铁家伙”,会成为贯穿我20年职业生涯的精神图腾,更见证着从襄阳到南京、从传统到智能的航空工艺传承。

襄阳学徒在百万机床前锚定初心

作为新人,我的第一课是跟着汪师傅学习“读机床”。每天清晨,他都会递来浸满航空煤油的棉纱:“导轨上的每条刀痕都是活的教材,铁屑的分布藏着加工的秘密。”3个月里,我从只会擦拭导轨的学徒,到逐渐敢在师傅的注视下编写简单加工程序。第一次独立加工螺纹时,我的手在键盘上不停发抖,生怕G代码的小数点错位,损坏昂贵的设备。汪师傅却在一旁微笑鼓励着:“别怕出错,真正的工艺员是在废品堆里练出来的。”他特意用铁皮盒收好我加工的13件废品,每件上面都清晰标注着错误原因——这些带着瑕疵的零件,后来成了我理解“质量为基”的第一本“教科书”。

2005年12月,调迁工作正式启动。当我们怀着对老厂区的不舍踏上前往南京的土地时,我却得知那台朝夕相处的“007”机床因产能分配留在了襄阳,汪师傅也因工作需要继续留守。离别之际,他塞给我一本牛皮封面的笔记本,里面贴着他手绘的机床维护图和加工经验口诀:“车床转速要听金属的‘呼吸’,进给量要看铁屑的‘舞姿’。”带着这本“工艺秘籍”,我在南京的新厂房里,开启了从零搭建工艺体系的征程。

调迁路上 在新战场磨砺锋芒

2007年盛夏,我随团队前往山东费县等地,开展金城摩托慰问老用户活动。在县城经销商搭建的临时展台上,我们用投影仪播放金城摩托宣传片。当画面里出现用高精密现代化设备加工摩托车发动机精密齿轮的场景时,一位大叔突然问道:“你们做飞机零件的,怎么也做我们老百姓的摩托?”这句话让我猛然愣住——原来航空工艺的价值,最终要落在千家万户的使用体验中。

那次活动中,我们不仅带来了歌舞表演和摩托特技,更支起投影仪,用3D动画演示发动机关键部件的加工流程。我跟着老师傅们现场解答经销商的技术疑问,发现一款齿轮箱易出现齿面磨损,还伴有振动和噪音,严重影响产品寿命与可靠性。回到南京后,我们立即反馈问题并优化工艺,对齿轮箱关键部位制定严格的毛刺控制标准;结合工艺优化与检测手段,齿轮箱在高速、变载荷工况下的稳定性大幅提升。3个月后,我们收到经销商寄来的锦旗,上面写着“航空工艺惠民生”。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客户为先,就是要把高精尖的技术,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可靠与便捷。

2018年深秋,一个薄壁钛合金零件的加工难题摆在我们面前:2毫米的壁厚在切削时极易变形,连续5批工件的圆柱度误差均超过0.005毫米。我们连夜组建“青年攻坚小组”,在机床旁搭建临时办公区。15天内,大家分析了136份计量单,绘制了200多组参数曲线。当第28次试加工仍以失败告终时,我翻开汪师傅的笔记本,看到他手绘的工装定位示意图——灵感瞬间迸发。最终,这次攻关形成的《薄壁零件高精度加工变形控制》成果,荣获南京机电工艺攻关一等奖;该型号产品的研制成功,更获得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师徒重逢 在时光里续写匠心传奇

2024年夏天,当汪师傅的身影再次出现在南京厂区时,我竟有些恍惚。此时的他已临近退休,却主动申请回到制造现场,带着襄阳老厂的工艺精髓,与我们并肩作战。在智能化车间里,汪师傅的传统工艺经验与数字技术碰撞出耀眼火花。我们组建“传帮带攻坚小组”,他手把手教年轻工艺员“听声辨刀”——通过主轴运转的细微声响判断刀具磨损;而年轻人则耐心教他使用数字化工艺平台,查看实时加工数据。

在攻关高精度涡轮盘加工项目时,汪师傅敏锐发现数控程序中,还保留着当年在襄阳时的冗余代码,他笑着说:“以前设备性能有限,得靠这些代码补位,现在技术升级了,该给程序‘瘦身’了。”在他的建议下,我们结合机器学习优化切削参数,最终将加工效率提升35%,废品率降低20%。当新一代工艺员捧着自动生成的数控程序惊叹技术便捷时,汪师傅指着机床导轨郑重说道:“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对每个0.01毫米的较真、对每次加工的敬畏。”

未来可期 在新征程上绘制工艺蓝图

站在调迁二十周年的节点,望着窗外现代化的厂房和忙碌的智能生产线,我对工艺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规划:我们正推进“智能制造三年计划”,建设生产系统数字孪生仿真平台/工厂大脑,建设生产系统数字孪生仿真分析平台,实现生产布局、节拍、瓶颈仿真,支持生产系统虚拟运行调试、实时分析与自主优化决策;启动“工艺专家培养工程”,重点突破高温合金精密加工、钛合金无氢渗碳和等离子渗氮变形控制、动压轴承箔片精密电解等关键技术;“十五五”规划期间建成覆盖全产业链的工艺标准体系,让南京机电的工艺方案成为行业质量标杆。

在人才培养上,建立了“双轨传承机制”:一方面保留“师徒结对”传统,让汪师傅这样的老工匠手把手传授手工对刀、精度控制等“指尖功夫”;另一方面搭建数字化学习平台,推出AR工艺实训、虚拟加工仿真等新模块,培养既懂传统工艺精髓又掌握前沿技术的复合型人才。2024年,由“90后”团队主导的“高速铣削复杂薄壁零件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报送集团公司科技奖,汪师傅悄悄地说:“当年在襄阳,我以为这台机床就是工艺的顶点,现在才知道,匠心没有顶点,只有新的起点。”

导轨上的永恒印记

2024年回襄阳出差,我特意去看了那台留在原厂区的“007”机床。汪师傅当年收着我废品的铁皮盒,如今成了工艺室的“传家宝”,里面不仅有我当年的瑕疵零件,还多了年轻工艺员的数字错题卡片。阳光透过老车间的窗户,在导轨上投下与南京车间相似的光影,恍惚间,二十年的时光重叠在一起——从襄阳到南京,从手工绘图到数字孪生,变的是设备与技术,不变的是刻在每个航空工艺人骨子里的奋斗基因。

二十载调迁路,既是一段跨越地理的征程,更是一场精神的接力。当汪师傅的白手套与年轻人的数字化工艺平台在机床前相遇,当襄阳的老机床与南京的智能设备遥相呼应,我终于明白:所谓“奋斗为本”,就是像呵护机床导轨般守护初心,像打磨零件般雕琢工艺,让每个时代的航空人,都能在前辈的基础上,刻下属于自己的奋斗年轮。

下一个二十年的钟声已经敲响,作为新时代的航空工艺人,我们将继续以机床为纸、以刀具为笔,在“航空强国”的蓝图上书写更壮丽的篇章——因为我们深知,每一道精准的切削轨迹,都是对蓝天的郑重承诺;每一次工艺的创新突破,都是对“奋斗为本”最生动的诠释。

分享说明:转发分享请注明出处。

    相关图讯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电话
    本网站由国科网运营维护 国科网讯(北京)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10-88516927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石路甲69号院1号楼1层一单元114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66964号-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196565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代理域名注册服务机构:阿里巴巴云计算(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