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清太徐边区群山深处,日寇的“治安强化运动”正掀起腥风血雨,围剿与扫荡如黑云压城,小娄峰事件的阴影笼罩在革命队伍的头顶,就在这至暗时刻,清太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这一年,年仅15岁的荣青,毅然投身革命洪流。
回忆起少女时期的峥嵘岁月,年近百岁的荣青仍然历历在目——
一把算盘,几册账簿,是她领到的“武器”;
连绵大山,油米布帛,是她负责的“战场”。
荣青
人民 扛起“匹夫之责”
“扛着算盘打游击”,是对荣青那段抗战岁月的生动刻画。
荣青
她的战场没有硝烟,却同样惊心动魄。在日寇反复“清乡”“蚕食”的险境中,身形瘦弱的荣青揣着账本与算盘,奔走在清太徐边区的茫茫大山之间,穿梭于星罗棋布的堡垒户之间,将每一粒粮食、每一尺布匹、每一块边区造银元,通过她精确统计、谨慎分配、安全送达。在枪林弹雨的间隙、在物资极度匮乏的重压之下,荣青用分毫不差的严谨与绝对的忠诚,淬炼出“好算盘”之名。
对一位十多岁的少女来说,当时物资匮乏的困难生活也是难以忘怀的。在日寇严酷的经济封锁下,盐贵如金,菜蔬更是罕见。“部队在山顶驻扎,哪里能吃到新鲜菜?”她回忆道,“就连酸菜,也是难得的菜肴。”
而在这军民都勒紧裤腰带的时期,老百姓倾尽所有的深情让荣青至今仍然记忆犹新。“乡亲们把自家的酸菜,一坛一坛腌得透透的,用毛驴驮着,翻山越岭送到部队手里。”更让她动容的是粮食:“乡亲们自己碗里是粗糙的碎米,甚至是米糠和麦麸,却把仅存的好米、好麦,一粒粒省下来,送到我们手里,说‘队伍吃饱了,才能打鬼子’!”人民的箪食壶浆,如同暗夜中温暖的星火,支撑着荣青和她的战友们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屹立不倒。
在清太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带领下,当地地方武装和工、农、青、妇等抗日群众团体相继成立,广泛开展了抗日救国活动,极大牵制了日本侵华兵力,也延缓了日寇疯狂向南侵略的进程。在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中,当地共组织发起多次对日寇的战斗,主要有黄楼伏击战、杏坪阻击战、县政府保卫战等,为抗日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奋战 在新的战场
抗战胜利后,荣青并未停下脚步。她随转战南北的丈夫张解华离开山西热土,最终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船舶工业领域扎下根来。从武昌造船厂(现武昌造船)到黄埔造船厂(现黄埔文冲),从科室到车间,三十载光阴流转,她手中的算盘,从计算边区的小米步枪,变为核算万吨巨轮的钢铁龙骨。
荣青(中)
1962年,荣青来到黄埔造船厂任职,在财务科、管子加工车间等部门工作,为我国海军装备建设贡献力量。
荣青亲历了新中国造船业白手起家、自力更生的艰辛航程,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后中国船舶工业劈波斩浪、跨越发展的壮阔崛起。她的算盘,记录下民族危亡之际革命战士义无反顾抗击日寇的热血,也回响着清太徐人民以酸菜与好米写就的感天动地拥军篇章,更闪耀着中华民族于血火考验中锻造出的永不磨灭的精神。
荣青 摄于2025年8月
今天,中国造船人传承着这份精神,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取得了中国造船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成就。作为造船人的一员,她眼中闪烁着与当年“扛着算盘打游击”时一样的坚定光芒:“我们现在人才、技术,什么都不缺,中国船舶工业,前途光明!”
| 记 者:王 进/邝展婷
| 责 编:邝展婷
| 一 审:周 芒
| 二 审:项 丽
| 三 审:甘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