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贵飞无人机试验试飞部的机务团队把“奉献”与“责任”,倾注到飞机的每一颗螺丝、每一个参数之中,用无声的奉献全力完成保障任务。
晨光里的“烤验”
上午9时,机库外的日头已烈得灼人,空气里满是焦灼的热气;库内更像被密不透风的盖子捂着,比室外还要滚烫几分。王晖等十几名机务人员戴上防护手套,安全帽下是一张张被晒得黝黑的脸庞,脖颈处的皮肤已呈深褐色。他们手持工具检查发动机舱,狭小空间内的热气裹挟着滑油味扑面而来,让人呼吸一滞。
检查起落架,要在分秒之间捕捉到不协调的细节;紧固螺丝,要用力矩扳手按规定力矩反复校准3次;排查油路,要发现比萤火闪烁更微弱的压力波动……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如教科书。不到5分钟,工装从领口到袖口已完全湿透,后背的盐渍在淡蓝色布料上勾勒出纵横交错的“地图”,这是高温下坚守的第一枚“勋章”。王晖摘下手套擦汗,掌心褶皱里还沾着油渍,他甩了甩手上的汗水笑道:“一天下来至少能拧1000颗螺丝。”
停机坪上,地面被烈日烤得蒸腾起层层热浪,晃动的光影像流动的琉璃,将远处的景物晕染得朦胧飘忽。骆骥正全神贯注地勘验发动机核心部件,发动机叶片在烈日直射下,表面的油漆仿佛都要失去光泽。他每隔几分钟就走到工具箱旁,用冷水浸湿毛巾擦拭手部,才能继续触摸滚烫的机件。
“这里的间隙不能大于0.5毫米。”他盯着塞尺喃喃自语。阳光透过墨镜折射出光晕,他始终眉头紧锁,反复核对参数。
午后的“突击”
午后3时,正是热浪最肆虐的时候,机组突然接到任务:一架刚完成飞行的飞机出现液压系统故障。整个团队立即奔赴现场,拎着20多斤重的工具箱冲向飞机。滚烫的地面反射着刺眼的光线,让人几乎睁不开眼。
小鲁跪在滚烫的地面上拆卸液压部件,膝盖下的工装不到5分钟就被烫出淡淡的焦痕。汗水顺着脸颊淌进衣领,在工装内汇成细细的水流。贾生鹏递工具时,手背被金属划了一道2厘米的伤口,他简单消毒后继续扶住机件:“这个密封圈老化了,得换个新的。”
有人中暑头晕,急忙猛灌一瓶藿香正气水,又往额头上拍些凉水缓解;有人蹲久了起身时眼前发黑,扶着机身稍作缓歇,便立刻投入工作。经过40分钟紧急抢修,液压系统压力终于恢复至正常数值。“机场就是战场”,这句话在故障成功排除的那一刻,有了最鲜活的具象。
暮色中的“勋章”
傍晚7时,暮色为机库镀上一层温柔的金边,最后一架飞机的排查工作顺利结束。机务队员们终于能脱下被汗水浸透的工装,露出晒得通红的手臂与脖颈。皮肤上深浅不一的晒痕,是飞机阴影与烈日交织而成的独特“纹身”,成为他们的专属“勋章”。
在当天的工作记录里,清晰记录着一组沉甸甸的数字:排除调试故障10余条,完成4架次飞行前检查、4架次飞行后检查,以及排故工作;全员在热浪中连轴忙碌,从晨光初露到暮色四合,脚步从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