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胜利日阅兵,受阅飞机飞过紫禁城。周正 摄
《正义必胜》晚会上的情境对话《如你所愿》剧照。
日军轰炸上海。
“二四”大轰炸后的贵阳市民和街区惨状。
空中护旗梯队飞过中国尊。Niko 摄
总装下线后,职工们护送第一架歼教1飞机去试飞车间。
1998年3月23日,歼10首飞现场的背影。
歼击机梯队。新华社记者 白雪骐 摄
9月3日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整场晚会将历史时空、艺术时空、情感时空交织融合,深情回顾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突出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唱响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英雄凯歌,彰显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气概。
晚会共分为五个篇章,情境对话《如你所愿》出现在第五场“正义永恒”中,今天的中国人与杨靖宇、方志敏等为国牺牲的先辈跨越时空进行对话,将演出气氛推向高潮。
“当年,那么多战士、那么多乡亲都被日本的飞机炸死了。那是我们的天,他们凭什么想来就来,想炸就炸。”
“那我们有自己的飞机了吗?他们还敢来吗?”
“再也不敢,谁也不敢。中国人的天,中国人的地,中国人的海,都是咱中国人自己说了算!”
屏幕内外的每一位观众都被深深感动,联想到当天上午胜利日阅兵式上中国自主研制的29型125架军机米秒不差地飞越天安门接受党和人民检阅,每一位中国人都热血沸腾,中国如今的强大与自信,正如先辈所愿。
经历过炮火,才更知和平的可贵。时间回到1931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中,日本凭借绝对空中优势,对中国城乡实施无差别空袭。轰鸣的敌机、肆虐的炸弹、破碎的家园,成为一代中国人的集体创伤和挥之不去的梦魇,在空袭警报中长大的孩子们目睹了侵略者的暴行。他们之中,有些人在此后的人生中选择了守护祖国蓝天,让中国拥有能保卫自己的空天力量!
空袭阴影中的渴望
北平,7岁的顾诵芬永远记得1937年7月28日那天,日军轰炸二十九军营地,轰炸机就从他们家上空飞过,连投下的炸弹都看得一清二楚。爆炸产生的火光和浓烟仿佛近在咫尺,玻璃窗被冲击波震得粉碎。一家人钻到桌子底下,防止屋顶被冲击波震塌伤到——对于年幼的他来说,“飞机”不再是手里的玩具,不是翱翔的浪漫,而是毁灭的恐惧。
昆明,8岁的宋文骢和家人每天被空袭警报裹挟,耳边是日军飞机的轰鸣,眼前是同胞被炸死的惨状。那时的中国没有像样的防空力量,武器打不着低空盘旋的敌机,他攥紧拳头反复琢磨:“那时我们的武器老打不着那些飞机,我就很气啊,怎么就打不着呢?我就老琢磨着,应该再发明出点什么弹来,一打就中。”
江西鄱阳,9岁的石屏看到涂着太阳旗的日军飞机几乎贴着树梢飞过,有人甚至能看清飞行员狰狞的面孔。他望着毫无阻拦的敌机,拉着大人问:“我们的兵为什么不打他们?”
福建南平,那年的陈一坚12岁。多年后,他还清晰地记得空袭的场面:“来南平轰炸的日军小飞机非常猖狂,就像在天空中做游戏,空中基本看不到中国飞机,地面也没有有效的防空火力,日本飞机飞得很低,他们肆意扫射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满天轰鸣的日军轰炸机成为他对飞机最初的记忆,无还手之力的切肤之痛藏在心中。
重庆,17岁的陆孝彭已是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的学生,却仍要在空袭中四处躲藏。一次轰炸中,他和老师们一天钻了5次防空洞,头顶上是日军飞机的耀武扬威。躲在黑暗的防空洞里,他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造出很多能作战的飞机,和敌机正面交战,守住我们的疆土!”
苦难中,少年的命运悄然改变——空袭中激起了他们对强大国防的渴望,埋下了“造中国飞机、守祖国蓝天”的种子,并最终成长为新中国航空工业的脊梁,用一生践行着航空报国的梦想。
守护祖国的天空
苦难的记忆没有压垮他们,反而化作成长的铠甲。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曾在防空洞里躲避轰炸、仰望天空的少年,毅然投身航空工业——那时的中国航空几乎是“一张白纸”,他们
从零开始,带着“不服输”的韧劲儿,在简陋厂房里书写传奇。
为了搞清楚歼8战机的飞行振动问题,已过不惑之年的顾诵芬做出惊人决定:乘坐教练机上天,在万米高空近距离观察战机姿态。他有严重的恐高症,但为了摸清数据,连续两次登机,最终找到问题症结,为歼8的定型扫清障碍。这位“歼8之父”用一生诠释着“航空报国”的誓言。
日后成为歼10战机总设计师的宋文骢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用二十多年时间自主研制出首款中国第三代战斗机。1998年3月23日,歼10首飞成功,此时距离宋文骢的生日还有三天,而为了纪念首飞成功,宋文骢特意将自己的生日改为3月23日。生而为航空、为战机,宋文骢用一生践行。
改革开放前中国航空工业长期按苏联的一套技术规范、管理模式研制飞机,手里也多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落后的资料。当陈一坚和他的同事踏出国门,在MBB看到一柜子美国先进的设计规范,他们明白了质和量的差别到底有多大。在研制歼轰7“飞豹”战机时,陈一坚面临“技术落后、资金短缺”的双重困境。但他坚持不跟在别人后面走,大胆采用新技术、新方案,带领团队攻克数百项关键技术。最终,“飞豹”战机横空出世,填补了中国歼击轰炸机的空白,成为守护海空的“利刃”。
1949年6月,陆孝彭和其他爱国学者摆脱了特务盯梢,历经万难,终于到达了天津港,看到祖国的海岸线,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是什么让陆孝彭放弃国外优渥条件,毅然回国投身航空事业?是对祖国的深情,是压抑在心中多年的让祖国强大的信念。此后,在研制强5战机时,他带领团队克服“缺资料、缺设备”的困难,甚至在项目一度停摆的情况下,坚持研发。最终,强5战机成为中国空军的重要装备。
当年的少年选择祖国航空事业的还有吴大观、昝凌、屠基达、冯钟越……后来,与他们一道,新中国航空工业74年的历史长河里,加入了无数仰望天空的人,越来越多的战鹰,守护祖国蓝天。当年“无还手之力”的中国,如今已拥有歼20、运20、直20等一系列国之重器。
1984年,国庆阅兵,强5首次飞越天安门广场。
1999年,国庆阅兵,歼8、歼轰7首次飞越天安门广场。
2009年,国庆阅兵,歼10、教8首次飞越天安门广场。
……2025年,九三胜利日阅兵,空警600、歼20A、歼20S、歼35等多款新型航空装备首次飞越天安门广场。
中国领空不容侵犯
前辈们用一生的坚守与奉献,在国防、科技、和平事业的战场上筑起了“空中长城”,无数中国人在各自领域攻坚克难,把“硝烟”挡在看不见的远方。正是这份“把苦留给自己,把安留给后人”的付出,才换得今天的孩子能在蓝天下自由奔跑,听得到校园的琅琅书声,看得见云朵下掠过的和平航迹。
今天的孩子们不必再经历前辈们“从零造飞机”的艰难,却需要传承那份“为国担当”的信念:或许是长大后投身科技,让祖国的国防更强大;或许是坚守岗位,让社会的运转更有序;或许是心怀敬畏,永远记得“和平需要守护”。
九三胜利日阅兵式上,29型125架钢铁战鹰呼啸而过时,我们想起那些从烽火中走来的航空前辈——他们把童年的苦难化作报国的力量,用一生的坚守,让“中国飞机守护中国蓝天”的梦想照进现实。
“云中壮歌”从来不是凭空响起。当一架架战机呼啸而过,人们或许只记得“歼20”“歼35”“运20”等型号名字,却很少知道托举战鹰背后的是一代代中国人、航空人的姓名。但每一款战机的列装,都是对他们最好的致敬,祖国的天空永远记得!
如今,仰望天空的人越来越多,“空中长城”还在生长:更先进的航电系统、更强劲的发动机、更智能的协同作战能力……每一次升级,都是对“守护”的加码。这份守护的接力棒从老一辈航空人手中传递到年轻一代的手中——他们沿着前辈的足迹,将刻在烽火岁月里的记忆融入血脉中的“国防情怀”,继续让中国战鹰的轰鸣声,成为守护和平最坚定的“云中壮歌”。
“中国人的天,中国人的地,中国人的海,都是咱中国人自己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