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网

2025-09-11 21:09:32  星期四
立足国科融媒,服务先进科技
深空探测实验室发布深空经济十大产业方向

点赞

0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1日 浏览量:6次 所属栏目:航天 发布者:田佳恬

从地外资源开发到深空文化培育,从星际运输构建到地外安全保障,深空资源、深空互联网、深空能源、深空生物、深空运输、深空智能、深空建造、深空旅游、深空安全、深空文化等深空经济十大产业方向,正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9月4日,首届深空经济与产业发展大会在安徽合肥成功举办,这场汇聚政府部门、产业主体、科研院所及投融资机构逾400人的大会,首次提出深空经济概念框架,标志着我国深空探测从技术突破、科学探索阶段,迈向经济赋能、产业驱动的新阶段。据预测,到2040年,全球深空经济市场规模有望达到万亿美元级别。

破界与重构:深空经济定义

产业新维度

长期以来,太空经济的范畴始终围绕地球及近地空间展开,航天设备制造、卫星运行运营等相关经济活动构成其核心。而深空经济概念的提出,突破了这一传统边界。深空探测实验室总工程师史平彦介绍,深空经济兼具前沿性、稀有性、探索性与多元性四大特征,在太空经济基础上,新增了地外资源开发利用这一关键维度,月球、小行星等天体的探测与物质资源挖掘,成为其与太空经济最本质的区别。

这种“破界”不仅拓展了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范围,更重构了航天产业的发展逻辑——从“围绕地球做文章”转向“向地外要资源、谋发展”。

当前,全球深空探测已进入“资源开发——产业落地”的新阶段,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正逐步夯实。史平彦表示,从投入规模看,2021~2023年美国、欧洲两大经济体每年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投入均超过300亿美元,巨额资金持续流向探测活动、科学研究及相关应用领域。更关键的是,深空探测的目标已从早期的认知探测,转变为认知探测与资源利用并重,地外资源开发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这种目标转向直接推动了产业需求的增长。

与此同时,我国深空产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也正从单一政府主导,转向“政府牵引+市场参与”的双轮驱动模式。一方面,我国战略层面明确深空探测是科技竞争制高点,接续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重大航天工程,并提议有条件的国家参与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为深空产业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支持。另一方面,我国商业航天力量的崛起成为重要突破口。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表示,我国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态势同样蓬勃——10年间已涌现出30多家火箭公司、600余家卫星及应用公司,商业航天正成长为航天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为深空经济注入市场化活力。

这种“国家队+民营”的协同模式,既保障了重大工程的推进,又激活了市场创新活力,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双重支撑。

在深空产业技术布局上,各领域专家也在大会上提出了具体方向。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原副院长鲁宇在专题报告中指出,面向深空经济的航天运输系统,可重点发展航班化天地往返运输、基于在轨加注的空间转移运输、地外星体表面远程运输、载人火星探测等方向;深空探测实验室未来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天柱则针对深空资源开发利用,提出需明确我国深空资源开发的发展原则、战略目标、实施路径与重点任务布局,同时突破深空资源开发利用进程中亟待突破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

布局与未来:深空经济的多维

实践与发展机遇

在深空经济与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国家级科创平台的引领作用尤为关键。作为面向世界航天科技前沿、紧扣国家航天强国战略需求,专门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的国家级平台,深空探测实验室正持续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

据了解,未来深空探测实验室将重点推动科学、工程、技术、产业与金融资源的深度融合,着力搭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高效联动的创新生态体系,从而为深空经济发展提供从科研突破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支撑,助力深空经济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除了科创平台的支撑,资本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也是推动深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孟光从资本视角分析深空能源领域,指出需推动科研与产业化结合,通过资本助力光伏、储能、能量传输等技术成果转化,打开深空能源产业化通道;洪泰基金创始合伙人、董事长盛希泰则进一步强调,我国需构建“国家队+民营”双轮驱动生态,吸引耐心资本支持,缩小与美国在太空经济领域的差距,加速深空探测规划推进。

与此同时,产业界与科研领域的实践探索,也为深空经济发展提供了具体路径参考。商业航天公司负责人结合企业实践,提出以“进入太空——利用太空——驻留太空”为核心的技术布局,推动未来空间产业演进;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杨钦泰则聚焦深空生物这一细分领域,建议通过建立天地一体化研发体系,突破空间环境生物医药研究的技术转化、成本制约等挑战,挖掘其在重大疾病治疗创新中的潜在价值。

可以说,随着国际深空探测学会成立及“十五五”战略机遇期到来,深空经济有望成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拉动航天产业升级、培育创新动能、重塑空间格局,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刘岩

分享说明:转发分享请注明出处。

    相关图讯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电话
    本网站由国科网运营维护 国科网讯(北京)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10-88516927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石路甲69号院1号楼1层一单元114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66964号-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196565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代理域名注册服务机构:阿里巴巴云计算(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