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网

2025-10-22 22:37:58  星期三
立足国科融媒,服务先进科技
洞见·访谈 | 从地底到“云端” 中核铀业重塑“核工业粮仓”

点赞

0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2日 浏览量:13次 所属栏目:核工 发布者:田佳恬

洞见访谈图1

  编者按:于变局中洞见未来,于思辨中凝聚方向!《洞见·访谈》栏目通过访谈(文字、视频)形式,深度呈现科技、管理等的前沿思考与观点。让每一次洞见,都成为照亮行业前路的星火。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塑造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作为我国天然铀产业的骨干企业,中核铀业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拥抱智能化浪潮,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铀矿勘查、采冶全链条,致力于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化矿山解决方案,为我国铀矿资源安全高效开发探索新路径。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中核铀业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旭,深入了解中核铀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布局、实践成果与未来规划。

  国铀一号

  01

        智链融合——

  “初步储备了可复制的智能化矿山解决方案”

  记者(以下简称“记”):

  请问中核铀业在人工智能产业链上的布局是怎样的,近年来取得了哪些成绩,掌握了哪些核心竞争力?

  袁旭(以下简称“袁”):

  在中核集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中核铀业始终高度重视先进信息技术与天然铀产业融合发展,将人工智能作为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内涵。中核铀业聚焦人工智能产业链整体布局,成立信息中心,以所属中核地质科技和中核矿业科技两个科研院所为支撑,在基础层数据治理与算力构建、技术层算法研究和应用层系统开发方面全链条同频共振,统筹铀矿勘查、采冶智能化建设,积极开展AI+天然铀技术研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数据治理水平稳步提升。建立了中核铀业铀矿采冶生产管控平台,全国主要铀矿企业生产数据汇聚率达到80%;建立了铀矿勘查基础数据库,收集各类地质图超10万个;开展天然铀生产数据分类分级研究,为数据安全可控管理提供了依据;建立了铀矿勘查采冶数据交互平台,突破了天然铀产业链上下游数据共享技术瓶颈。

  夯实了天然铀产业算力基础。依托中核地质科技能力建设项目建立了中核铀业智算中心,算力达到每秒19.2万亿次浮点运算,可为各单位开展数据模型计算提供算力服务。

  人工智能算法研究取得新突破。构建了基于大数据的砂岩铀矿三维预测技术体系,初步完成了鄂尔多斯、松辽盆地重点勘查区三维建模,初步完成了铀矿多要素提取与三维预测;建立了地浸铀矿采区抽注液靶向优化调控模型,开采效率可提升20%。

  发布了“铀智荟”天然铀大模型。基于DeepSeek等开源大模型,打造了地质图在线构造、制度智能问答、人力简历筛选等应用场景。

  通过相关技术研究,中核铀业在铀矿勘查智能预测、地浸采铀透明开采和安全生产等方面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初步储备了可复制的智能化矿山解决方案。

  记:

  近年来,在人工智能的应用方面,中核铀业重点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和经验?在企业的管理、研发、生产经营、风险防范等方面,人工智能发挥了哪些积极的作用?

  袁:

  中核铀业全力推进天然铀产业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AI赋能铀矿勘查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绩。

  一是实现了铀矿勘查野外工作的全流程数字化。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铀矿勘查系统、数字铀矿勘查服务平台和铀矿勘查野外调度指挥系统等专业软件,并在铀矿勘查领域全面推广,助力打赢铀矿勘查攻坚战。

  二是地浸铀矿山智能化建设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内蒙古和新疆建成了国际领先的地浸采铀远程控制中心,依托数字孪生和工业物联网等技术,建立了铀业本部、区域公司总部和矿山现场“云边端”三级管控体系,全面实现矿山“无人井场”和“熄灯水冶厂”的“千里之外,一键采铀,一屏掌控”,打造了数字化“城市采铀”新模式,人均产能增幅40%,较传统硬岩铀矿山提升4倍,获得国内外专家好评;自主研发“数字建井”技术,井网建造精度由米级提升至厘米级,助力我国规模最大的天然铀产能项目“国铀一号”建设周期由4年缩短至1年。

  三是建成了智能化硬岩铀矿山示范标杆。在广东棉花坑建成了我国首个智能硬岩铀矿山,打造了井下有轨电机车无人驾驶和井下破碎地面远程控制等22个数智化应用场景,一线作业人员从244人减少至176人,大幅提升本质安全度,节约成本935万元/年,在国内同等规模矿山中处于领先水平,树立了硬岩铀矿数字化新形象,获得各级领导、行业专家的充分认可,进一步夯实了南方硬岩铀矿高质量开发的基础。

  四是智能兴安成绩凸显。自主开发了视频监控智慧云平台,累计接入视频千余路,实现安全环保风险点视频监控全覆盖,应用视频识别技术,实现了“三违”行为自动识别等功能。

  五是全面建成了集团级经营管理平台。在集团范围内率先部署“核智枢”ERP系统,中核铀业全级次116家法人单位整体切换上线,打通了集团总部、铀业本部和成员单位经营管理数字化主干道,实现了各级单位人财物项业务的穿透式管理,推动了企业标准化、规范化业务变革,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六是打造上下贯通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成了覆盖各级单位的中核铀业统一管理信息化平台,全面实现无纸化办公;打造了数据驾驶舱,实现了铀业本部与成员单位数据的高效交互与自动统计分析,打造了数字化经济运行分析会业务场景;统筹统建状态报告系统,经验反馈和大监督模块上线运行,为全体1万余名员工提供了问题上报和闭环整改的数字化工具;加速推进统建系统接入集团核协E+移动办公平台,大幅提升办公效率。

  记:

  在推进人工智能更深入地应用方面,中核铀业还面临哪些挑战?

  袁:

  中核铀业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主要存在数据、算力、算法和人才四方面挑战。

  首先是数据基础不牢。高价值数据敏感性制约了数据的高效流转。天然铀产业是国家战略安全的压舱石,行业数据天生具有敏感性特征,尤其是企业决策真正需要的生产、科研高价值参数,无法通过互联网或集团商业应用网传输。数据质量亟待提升。铀矿勘查、采冶数据具有多源异构、质量参差不齐等特性,如何从海量基础数据中提取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已经成为摆在科研人员面前重要课题。

  其次是算力建设成本高,互惠共赢的数据价值传递体系亟待完善。中核铀业智算中心建设、运行成本较高,天然铀数据资产确权等管理体系尚不健全,亟需通过开展数据服务打造数字产业新的增长极,支撑智算中心良性发展。

  其三,亟需研发天然铀产业领域大模型。大模型与产业融合发展时间尚短,工业级应用主要集中在设备预维护等通用领域,亟需探索铀资源智能预测找矿、铀矿采冶工艺参数模拟调优等具有天然铀特色的人工智能场景。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复合型人才缺口大。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天然铀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更离不开自有人才队伍建设。目前,中核铀业培育了行业领先的铀矿科技创新团队和包括架构师在内的数字化转型人才队伍,但是两支队伍的融合发展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

        02  

       智绘蓝图——

  “打造‘数智中铀’人工智能‘朋友圈’‘生态圈’”

  记:

  下一步,在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突破、深入应用、算力基座、行业数据整合等方面,有哪些重点工作和规划?

  袁:

  中核铀业将遵循整体协同的工作思路,充分用好集团统建资源,秉承“强核心、大协作”的工作理念,按照“抓体系、育方法、锻能力”的工作思路,重点开展天然铀垂直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和场景建设,打造“数智中铀”品牌。

  首先,加强天然铀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坚。在铀矿勘查方面,设计多模态铀资源智能预测模型,探索建立人工智能铀资源预测方法,实现智能战略选区;在铀矿采冶方面,开展地浸井场地下资源模拟仿真研究,自动识别核心工艺参数,实现最优化开采。

  二是依托核工业基础大模型夯实铀业大模型基础。积极参与核工业大模型研究,在集团L0级模型基础上,结合天然铀产业特色,开展铀矿勘查、采冶L1级模型建设,探索垂直领域应用场景。

  三是构建“集团+铀业”两级算力底座。充分用好集团公司大数据中心IT资源,补齐中核铀业算力短板,中核铀业智算中心进一步聚焦天然铀特定应用模型优化和数据训练。

  四是加快打通天然铀产业数据链。启动铀矿勘查数据中心建设,实现铀矿地质、勘查历史数据电子化和各单位数据采集、存储等工作;在新疆、内蒙古和广东推进天然铀探采数据协同平台试点示范,实现铀矿勘查采冶数据资产的在线管理;加速开展数据治理工作,明确数据确权和共享机制,发布数据共享激励制度,营造数字化工作文化氛围,打破勘查、采冶数据壁垒。

  记:

  下一步,在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相关领军企业打造和初创企业培育、资金投入、人才引育等方面,中核铀业有哪些重点工作和规划?

  袁:

  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中核铀业高度重视产业中长期规划和落地,积极参与集团公司筑基项目,结合“十五五”“数智中铀”专项规划,绘制了天然铀产业架构体系,明确了下一阶段发展目标、路径和重点项目。

  二是压实管理主体责任。中核铀业整合了网络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建立了主要领导负责的数字化转型工作小组,各级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进,全力推进天然铀产业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发展。

  三是加快重点领域科研技术攻关。将人工智能纳入中核铀业科技创新路线图,作为关键技术突破重点之一,通过部署一批速赢项目,紧前开展人工智能找矿和铀矿生产工艺自动寻优等核心技术攻关,迅速打开天然铀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突破口。

  四是高起点、高标准开展产能项目建设。在海力锦等铀矿开发项目建设方案中增设数字化专篇,明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紧前开展国内首条铀纯化转化一体化智能车间建设;加速推进铀矿勘查钻探装备智能化升级;探索建立南方硬岩智能化高质量开发技术体系,推进铀矿山数字化转型迈上人工智能新台阶。

  五是多维度拓展资金保障渠道。建立国家科研、集团集中研发和铀业自主投入三级资金保障体系,同时引入市场战略投资资本,聚焦天然铀人工智能具体场景建设和基础技术研究,分层次、梯队化开展科技攻关。

  六是打造联合创新团队。优化人才引育,高薪引入行业科学家和IT架构师,建立符合行业特点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打造更加宽容、自由、耐心的科研环境,让人才心无旁骛搞技术;部署一批科研和建设项目,为技术人员提供锻炼施展的舞台,培养一批复合型技术骨干;利用天然铀创新联合体、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发布揭榜挂帅项目,吸引高等院校和高新技术企业共同开展AI+天然铀技术研究,形成中核铀业人工智能“朋友圈”、“生态圈”。(中国核工业杂志 核芯报道工作室 杨阿卓)

分享说明:转发分享请注明出处。

    相关图讯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电话
    本网站由国科网运营维护 国科网讯(北京)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10-88516927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石路甲69号院1号楼1层一单元114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66964号-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196565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代理域名注册服务机构:阿里巴巴云计算(北京)有限公司